分隔64年 姊弟花8年尋親:圓母親遺願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親情無價,姊弟倆分隔64年後終於團聚。約莫十年前,麥母曾不經意提及「有個女兒出生後隨即被送走了」,麥先生始知家中原來有個「消失的姐姐」,因此他花了8年時間尋親。另一邊廂,被送走的姐姐Irene多年來也曾想過尋親,卻苦於「唔識字、唔識揾」而未有行動。
今年9月,麥先生經香港紅十字會尋親,更高調召開記招,消息見報後即有迴響,二人終於找到對方。麥先生說,首次見面,憑姐姐的樣貌、體型及膚色,一眼認出對方,可惜重逢太遲亡母未及見證此刻,「圓咗佢(亡母)心願,都圓咗我嘅心願」,麥先生如是說。

麥先生(左)笑言第一眼就認出失散的Irene(右)。 (梁鵬威攝)

尋人故事可長可短,結局亦未必盡如人意,麥先生卻是幸運的一個。麥先生是家中孻子,上有5位姐姐,約莫十年前,麥先生忽然聽到母親提及,始發現自己尚有第6位姐姐,「媽媽間唔中就會漏一句出嚟,話好想揾返家姐」,但她從來沒有表明要尋親,不過麥先生記得母親在其面前提及3次,感受到她的急切。

姊出生十日即被送到寄養家庭

原來,早於50年代不少家庭仍然重男輕女,麥先生早有5個姐姐,陳玉珍(Irene)出生時,在育嬰院十天便被送走到寄養家庭。麥先生退休後開展尋人之旅,手上資料不多,育嬰院已關閉,但他到當年負責寄養服務的聖堂, 修女查找舊資料,終覓得養父母的名字,再生死註冊處獲得更多資料,從小小的蜘絲馬跡,得知養父母是教徒,遂在教會報紙登啟示,再到訪聖堂,又在facebook搜尋,他坦言,尋找過程中花費最多時間等待,前後花費近八、九年。

另一邊廂,Irene慶幸找到疼愛她的養父母,而她自少知道另有親生父母,亦曾萌生尋親念頭,卻苦於目不識丁,「唔識字唔識揾」。

隨著二人相認,兩個家庭亦開始團聚。(余秋婷攝)

幸好麥先生於9月舉行記者會,公開尋親,當日就有消息。由於Irene家人了解她身世,女婿從報章得知消息再轉告她,急不及待,Irene即時聯絡紅十字會,發現養父母背景、最後聯絡地址等吻合,於是相約會面。

第一次相見「同我家姐個樣七成似」

兩姊弟人生以來第一次相見,先是一個擁抱,當時還未進行任何基因鑑定,麥先生笑指憑樣貌、體型及膚色,一眼認出姐姐,「同我家姐個樣七成似」,Irene亦笑指重逢方知有這麼多兄弟姐妹。回頭看,麥先生知道有些尋人家屬對舉行記者會有保留,但他直言:「如果到最後都唔做呢一步,不如一開始咩都唔好做」,惟重逢太遲,母親已離世,Irene最終只能到其靈位前拜祭。麥先生亦質疑政府有完整數據,如果願意提供協助,根本不用大費周章。

七旬賴春彩婆婆,生於40年代,與家人同居柬埔寨,由於政局不穩,1970年搬到香港,其後與家人失聯。(梁鵬威攝)

另外,亦有七旬賴春彩婆婆,生於40年代,與家人同居柬埔寨,她家中排行第三,由於政局不穩,1970年搬到香港,一直與姐妹保持聯絡,靠中間人傳遞信件,惟與中間人失聯,36年來未能聯繫上,經紅十字會協助,終三個月後,成功在金邊找尋到七妹、八妹,「唔敢相信,聽到消息時流眼淚,打電話俾仔仔,當晚都瞓唔著」,縱然分隔兩地,不時與她在網上進行視像,有時甚或聊至夜深。

香港紅十字會自1951年設尋人服務,已有65年歷史,截至今年10月,累積求助個案總數為31,118宗,每年平均收到220宗求助,另有530宗求助,成功率約35%。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蘇婉嫺說:「人道救援不止於衣食住行,亦有心靈需要」,她指尋親個案以中年及老年人為主,以往比較多因為戰事失散的親人,不過近年都多了因為重男輕女而被丟養的女子或其家人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