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製港海洋生態熱點地圖 環團促下任特首增劃保護區

撰文:鄧芯怡
出版:更新: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聯同本港海洋專家學者,製訂本港首張「海洋生態熱點地圖」,把31個海洋生態熱點列為率先保育地點,但當中多達84%不受政府保護及管理,即使被劃作海岸保育區如海下灣海岸公園,人為干擾加上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過去一年珊瑚覆蓋率大幅下跌,部分區域跌幅高達九成半。
基金會批評本港現時海洋及海岸地區的保育比率偏低,促請下任行政長官將10%具高度保育價值的海洋及海岸地區劃為保護區,以達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同時加強監控,防止珊瑚、管海馬、馬蹄蟹、中華白海豚等珍貴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受建屋、基建發展等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製訂本港首張「海洋生態熱點地圖」,31個具代表性、罕見或受威脅的海洋物種及棲息地區域被列為熱點。(WWF網頁)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聯同30位海洋生態專家,花1年時間以6項(見下表)科學準則作評核,製訂香港首張「海洋生態熱點地圖」,列出全港31個擁有具代表性、罕見或受威脅的海洋物種及棲息地的區域作熱點,當中只有5個熱點受政府保護及管理,佔熱點地圖16%,其餘84%均未受保護,包括下白泥、汀角等高生態價值地點。基金會認為各海洋熱點正面臨不同威脅,政府應加強保育措施,防止有人用「先破壞,後發展」模式破壞海岸生態環境。

6項「具有重要生態或生物意義的海洋區域」(EBSAs)評審準則
1. 獨特或稀有性
2. 對物種生長階段的特別重要性
3. 對受威脅、瀕危或數目減少物種及/或生境的重要性
4. 易受傷害性、脆弱性、敏感性或恢復緩慢
5. 生物多樣性
6. 自然性

西貢海下灣,擁有64個石珊瑚品種,但今年珊瑚覆蓋率大幅下跌,專家指珊瑚被蜆所佔據的部分即代表經已死亡。(潘思穎攝)
伍澤賡監察海下灣珊瑚生態十多年,近兩年察覺當地珊瑚群落死亡情況十分嚴重。(潘思穎攝)

即使被納入法定保護範圍,但無做好監察措施,生態熱點一樣會受破壞。在海岸公園範圍內的西貢海下灣,也是其中一個入選的海洋生態熱點,該處擁有64個石珊瑚品種,佔全港84個品種當中的七成六。可惜過去一年,海下灣珊瑚覆蓋率大幅下跌,以磨洲情況最為嚴重,跌幅達九成五。

監察海下灣珊瑚生態十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副教授伍澤賡指,多年來當地珊瑚群落都十分穩定,惟近年情況明顯轉差,部分原因與氣候變化有關:「氣溫上升、水中養分高,加上有足夠陽光這3大因素,便有助藻類生長,因此近年爆發紅潮的情況較以往頻密,而紅潮有機會產生有毒物質或令珊瑚死亡。」他另指,附近人類活動增多,會增加污水排放,令海水養分上升,有助浮游生物及海膽繁殖,海膽繼而磨蝕已枯死的珊瑚。他雖然表示大量珊瑚死亡的確實原因,仍有待研究,但強調加強保育珊瑚,可增加抵抗氣候變化的能力。

漁護署表示,已知悉海下灣海岸公園磨洲水域的珊瑚群落出現生物侵蝕的現象,正進行密切監察,並已聯同本地學術機構和珊瑚專家,進行研究,探討成因及修復受影響的珊瑚。當局正分析本年度珊瑚礁普查所得數據,將於下月公布香港珊瑚礁普查2016的結果。

【有片】「珊瑚刺客」刺冠海膽大增 海下磨洲珊瑚死清光

現時5個受保熱點:
鶴咀
沙洲及龍鼓洲
印洲塘
海下灣東
平洲

企嶺下海雖然被到作「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但專家指只可以限制發展規劃,但並非法定保育區域。(潘思穎攝)

另一個獲選的海洋生態熱點,是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的企嶺下海,鄰近馬鞍山。該處的紅樹林、河口濕地孕育了40多個物種,包括幼魚苗、螺及本地特有的腫鬚蟹屬蟹,但附近村落的生活污水排放都對牠們構成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劉惠寧認為,企嶺下海雖然被列為SSSI,雖然以限制發展規劃,但並非法定保育區域,未受到政府保護及管理,因此難以推行保育政策,過往亦有SSSI遭破壞的例子,如沙螺洞,他促請港府盡快將這些易受破壞的海洋生態熱點,納入保護範圍。

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表示,基金會將會與專家在31個熱點中,找出需要優先保育及管理的熱點,向政府提出保育方案,如設立海岸保護區,或限制建屋、捕魚等措施,她促請下任行政長官在2020年前將香港10%的具有高度保育價值的海洋和海岸地區劃為保護區,以附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企嶺下海孕育本港特有的腫鬚蟹屬蟹。(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