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放榜】教局加識別碼恐成另類TSA 「PISA之母」何瑞珠劈炮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何瑞珠昨日(6日)公布2015年PISA成績後,已決定不會參加2018年的PISA研究工作。
由2000年首屆PISA開始,這位「香港PISA之母」就擔任這計劃首席研究員,由於不認同教育局下屆起參與學校和學生都需加識別碼,黯然決定離開。她憂慮加了識別碼後,就能辨識各校表現,會形成學校催谷學生壓力,變成另一個TSA,令成績失實,並異化為高風險評估。
據消息人士透露,日後將會由中大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侯傑泰接任PISA香港中心總監。

何瑞珠決定不參加2018年的PISA研究工作。(何敬淘攝)

延伸閱讀:【PISA放榜】港15歲生科學能力跌32分輸澳門 新加坡三項目居榜首

延伸閱讀:【PISA放榜】港生往績佳代表香港教育好? 隱藏問題應怎解讀?

由2000年首屆PISA開始,中大人員到學校讓學生做卷時,都是採用不記名方式進行,研究團隊不能辨識每位參與學生或學校個別成績。不過,教育局在2018年PISA的招標文件中,加入了新規定,表明當局將會收集包括學校和學生身分在內資料作進一步使用和分析。

何瑞珠自2000年擔任「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PISA香港中心總監。她認為新做法會扭曲本來PISA低風險評估原意,有可能令參與的中學憂慮成績不夠好而操練學生。她表明不認同教育局新要求,因此決定退出來屆PISA研究。她稱下屆的PISA仍然會由中文大學負責,但未有透露哪位教授將負責項目。

當然擔心,不擔心的話就不會退出。
「香港PISA之母」何瑞珠

刻意操練難反映學生真正水平

何瑞珠期望會有跨院校的研究學者組成團隊,去監察一系列包括PISA、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和TSA(全港性系統評估)系統性評估數據如何被使用,「系統性評估是監察系統,不是量度個別學校或學生的水平,要度個別學校的水平已有其他合適的工具。我們的教育系統已經太多考核,如果你再將系統性評估變成一把刀,我們的小朋友難以健康成長。」

問到擔不擔心PISA會像TSA般異化為高風險評估,何表示:「當然擔心,不擔心的話就不會退出。」

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黃顯華亦認為,教育局的新做法會對學生和學校做成壓力,若學生經過刻意操練,PISA就難以反映學生的真正水平。

侯傑泰(中)將出任PISA香港中心總監。(資料圖片)

據了解,日後的PISA香港中心總監,將由中大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侯傑泰接任。侯早前公布一項調查,比對學生吃早餐與TSA成績關係,發現恆常吃早餐的學生比不吃早餐的學生,學業成績比較優秀。

吳克儉任局長的教育局拒絕撤銷在2018年PISA加入學校和學生識別碼。(資料圖片)

教育局:分析長遠助優化教育政策

教育局回應稱,招標文件列明為參與PISA 2018的學校和學生提供識別碼,旨在豐富現有資料和數據,在有需要時可連繫現有及/或其他相關數據,深入分析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範疇的發展,以及學生志趣、家庭支援、學習環境等對學習的影響,有關分析長遠而言有助優化教育政策。

對於有憂慮引致額外操練,發言人表示會和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清楚向學校和學生說明PISA的目的和收集識別碼的目的和用途。「我們會特別指出PISA並非一個有考試大綱的學業考試,且參與與否屬自願性質」,獲邀參與的150所學校和每所學校約30多名學生均是隨機抽樣選出,教育局承諾識別碼只作研究之用,絕不會公布個別參與學校和學生的資料,亦不會用作評核個別學校和學生的表現。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在PISA研究中加入收集學生身分和學校識別碼的做法是多此一舉,擔心PISA會TSA化:「以往的做法恆之有效,但當你加了新要求,學界會擔心PISA研究的用途,未必再如以往樂意參加。」葉建源希望教育局明白學界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