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發表新藍圖 冀2035年前零廢堆填 適時公布增設焚化爐細節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政府減廢成績常被批「肥佬」,有資源循環藍圖,卻愈減愈多垃圾。環境局今日(8日)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期目標是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人均棄置量將較2020年逐步減少40%至45%,2035年前達至零廢堆填。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多次避用「焚化爐」字眼,指「轉廢為能」設施細節適時會公布。

環境局今介紹升級版社區回收網絡。(李澤彤攝)

人均棄置垃圾量不跌反升 新目標要減40%

環境局在2013 年提出《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預期明年人均棄置量較2011年的1.27公斤,減四成至0.8 公斤,但垃圾量不跌反升,2019年人均垃圾量達1.47公斤;又預期明年或之前回收率增至55%,但2019年只有29%。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今日發表,中期目標是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人均棄置量將較2020年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則與上一份藍圖相同)。至2035年前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長遠擺脫依賴堆填區,並計劃約每5年檢視當中的策略及目標。

環境局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李澤彤攝)

黃錦星:短期內諮詢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形容,舊藍圖目標「進取」,除了垃圾徵費仍在審議階段,其他措施已有進展或已落實。他稱,面對回收市場有巨大逆轉、人均棄置量亦高,加上土地資源珍貴而緊拙,故回收仍有挑戰。他說,短期內將就推行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公眾諮詢,以及逐步擴展「中央收膠」。

對於舊藍圖多個目標不達標,黃稱要「向前看」,希望垃圾徵費推行後,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至於如何達至零廢堆填,他指要加強源頭減廢及資源循環,不能回收的物品,可交予轉廢為能設施,減少直接堆填的需要。他又形容,以往措施已做到「加零一」,但要大規模移風易俗,垃圾徵費是關鍵,故目前數字上未見成效。

第二座焚化爐細節適時公布

位於石鼓洲的焚化爐最快2025年啟用,有報道指政府有意在新界西近屯門的稔灣,興建第二座垃圾焚化爐。新藍圖亦提及,會籌備發展新的轉廢為能設施,以先進技術,處理無法回收的都市固體廢物,期望有關設施可於2030年代落成。若能於2035年或之前提供足夠轉廢為能設施,政府會考慮縮減新界西堆填區原來約200公頃的擴建佔地,令香港邁向不再過度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置垃圾。

對於增設焚化爐,黃錦星稱會適時公布細節,又指香港已積累轉廢為能實際經驗,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大小設施的價錢,重申不能回收物料要透過「轉廢為能」設施處理,取締棄置堆填區。

被問及堆填區及焚化爐處理比例,黃指可以進一步檢視,故藍圖會5年一檢與時並進,「科技日新月異,回收市場變化大,確實數字未必重要,透過務實及進取方向一步步平衡」。

有報道指環境局擬在近屯門堆填區的稔灣興建本港第二座垃圾焚化爐;圖為具有焚化壚的屯門污染處理設施。(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強調垃圾徵費是減廢火車頭

對於立法會決定重新審議垃圾徵費草案,他希望有市民及議員支持下,草案可盡快通過,達至轉廢為能、乾淨回收,故希望新一份藍圖讓各界明白徵費對鼓勵減廢的重要性,也希望相關硬件及政策可獲立法會議員支持。

環團:減廢舊債未清 新債 (焚化爐)免問

環團綠惜地球認為,新藍圖以方向為主,難評估其能否「達標」,若要額外興建另一座焚化爐,意味將燒掉大量有用資源,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強調「當局減廢舊債未清,新債 (焚化爐)免問」。團體又促請當局和立法會盡速在今屆立法年度內,完成審議廢物收費政策,並交待各措施如何達至55%回收率的細節,挽回社會對政府減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