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食品製造商申資助推智慧生產 學者倡再工業化促進就業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再工業化」是政府創科政策重點之一,去年當局撥款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工業界設立智能生產線。疫情衝擊飲食業,有餐廳食品生產商利用智能生產,疫下轉型製作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包裝預製食品。
有學者指,本港推動「再工業化」,可促進多元化就業,創造就業上流的機會;而且有助化解本港產業結構單一問題,為發展創科提供生產及測試環節。

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另向香港科技園公司增撥20億元。(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智能生產」,可理解為在生產程序中應用智能科技,包括物聯網、實時數據、人機界面、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等。生產力促進局今(17日)舉辦活動,介紹相關政府資助計劃、技術培訓等。

疫下生意大減 食品生產商求智慧轉營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飲食業尤甚,廚房壹號創辦人黃子超表示,公司原本專為連鎖餐廳生產預製食品,但疫情去年開始後,生意大受影響,團隊於是尋求轉型。他說,團隊當時嘗試生產小包裝預製食品,開拓消費者市場,經過兩個多月研發,終於將小包裝食品推出市場,反應不俗;然而原本的生產線夠未能提供足夠產能。

黃子超(右二)表示,去年申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冀利用資助購置智能生產設備、聘請顧問、培訓員工等。(受訪者提供)

黃子超表示,去年7月經生產力局介紹,了解到「智能製造」可助公司提升生產力,將乎合顧客需要的產品盡快推出市場。他表示,當時苦於無資金或技術,其後申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冀利用資助購置智能生產設備、聘請顧問、培訓員工等,表示「廠仔都可以做智能工廠。」

再工業化促進「就業上流」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指出,當社會討論本港深層次問題時,大多談及貧富懸殊,卻忽略就業未夠多元化的現況。他說,本港四大支柱產業中,除金融服務業外,其餘三大行業(註:貿易及物流業、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旅遊業)等的就業均在下降,當該些從業員離開原來行業時,大多只能轉到低收入服務業;而在港推動「再工業化」,可創造更多高端工業,促進「就業上流」的機會。

鄧希煒續指,香港要發展創科,除了學術和研究外,亦需要加強產業,提供生產和測試環境,才可達致「產學研」並重,學界研究才可惠及市場。(資料圖片)

鄧希煒續指,香港要發展創科,除了學術和研究外,亦需要加強產業,提供生產和測試環境,才可達致「產學研」並重,學界研究才可惠及市場。

「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至今批9宗申請

政府去年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20億元設立。創新及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在活動上表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至今共接獲12宗申請,署方初步批准9宗申請,涵蓋生物科技、食品加工、醫療器材等製造業,涉及款項5,500萬元。她說,「再工業化」可為年青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增強本港競爭力。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