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半受訪者墮網購陷阱 有市民130元購煮食鍋貨不對辦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網購大行其道,民建聯一項調查發現,33%受訪者表示有網購習慣,61.7%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增加網購,惟45.5%受訪市民過去曾發生不愉快網購經驗,貨不對辦及貨品有瑕疵佔多。
有成員表示,曾在網上平台以1300元,購入3對行山鞋,但最終未能收貨,買家亦失去所蹤;亦有成員指,友人曾於網上以130元買一送一優惠,購入與其同款煮食鍋,收貨後始發現貨不對辦。
民建聯建議港府研究監管電子商貿,包括制定保障消費者法例及設立冷靜期等,另加強與內地部門處理跨境消費投訴及公眾教育,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權益。

民建聯建議港府研究監管電子商貿,包括制定保障消費者法例及設立冷靜期等。(盧翊銘攝)

民建聯於今年1月至2月期間,以電話隨機抽樣形式,成功訪問3210名12歲或以上市民,調查結果顯示,33%受訪者表示有網購習慣,最常使用的網購平台依次為內地、本地及海外網站,分別為58.3%、29.4%及12.3%。當中有61.7%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增加網購,更有11.8%表示,有關開支較平常增加逾3000元。

網購原因方面,34.4%受訪者認為方便,亦有16.4%指疫情關係,不想外出購物。45.5%受訪市民曾發生不愉快網購經驗,貨不對辦最多,佔32%,其次是貨品有瑕疵,佔30.4%。

調查結果反映,27.5%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加強網上巡查,13.3%則建議消委會加強與內地部門處理跨境消費投訴。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鍾嘉敏表示,自己曾以400多元購入日本產雪平鍋,朋友隨後於Facebook Marketplace購入同款雪平鍋,售價為130元,並有買一送一優惠,惟收貨後始發現貨不對辦,「外型、物料、尺寸完全唔同咗,牌子同招紙都唔一樣。」友人翻查賣家產品敘述詳情,雖然有上載廣告圖片,惟未有說明其物料及產品。友人曾與賣家交涉但不果,「最終都係投訴無門。」她又指,另有友人經本地網站網購摺枱,但使用過多月後突然「反枱」,幸無人受傷。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委員古揚邦表示,自己去年底首次網購即遇陷阱,他說經Facebook Marketplace購買3對行山鞋,共付費1300元,豈料最終未能成功收貨,賣家更拒絕回覆,最後需報案處理,現時仍在調查中。他苦笑道:「本來諗住送俾老婆做聖誕禮物,點知俾老婆鬧返轉頭。」

古揚邦自己網購都中招。(資料圖片/顏銘輝攝)

民建聯副秘書長顏汶羽表示,疫情下網購趨普及化,小朋友以至長者均加入網購行列,惟網購時有貨不對辦、有瑕疵或遲送貨等問題。他續指,單靠網上購物平台提供的相片或文字陳述,待收貨後始發現貨品質素與實際期望有落差,即使網購平台聲稱可退貨或退款保障,惟手續繁複,甚至難以追討,最終或需自行承擔運費或匯率差額損失。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則認為,大公司尚且有規模及監管,惟坊間湧現facebook或whatsapp群組網購服務,部分賣家收錢後失去所蹤,另有部分投訴涉及貨不對辦,他建議,政府可考慮研究監管電子商貿,包括制定保障消費者法例,設立冷靜期等。相關部門亦應加強執法及網上巡查,另加強與內地部門處理跨境消費投訴及公眾教育,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