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樂善故事】樂善堂社會房屋 改善居民身心健康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香港房屋短缺問題仍然嚴峻,「告別劏房」及劏房租務管制成為近期城中熱話。九龍樂善堂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慈善團體之一,向以「救災紓困」為己任,近年致力發展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樂屋」。11月初樂善堂更參與由運輸及房屋局舉辦的經驗分享會,分享營運全港首個改建校舍作過渡性房屋 - 樂善堂小學、宋皇臺組合屋及酒店式社會房屋等項目的寶貴經驗。樂善堂自2017年推行社會房屋計劃至今,已讓逾千名居住於劏房的基層和孩子得到「安樂窩」。

樂善堂參與由運輸及房屋局舉辦的經驗分享會,分享營運過渡性房屋的寶貴經驗。

劏房雖有窗不能開 家庭缺乏喘息的空間

樂善堂「宋皇臺組合屋項目」已於今年7月完成所有單位入伙,其中秦女士便是受惠家庭之一。她一家三口與丈夫和女兒,原居於土瓜灣唐樓約只有80呎的劏房,廚廁一室,煮食和洗碗都要在廁所進行,長期面對衞生風險。疫情期間雖然希望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但因為樓下便是街市,每當打開窗戶,除了會有臭味入屋外,老鼠曱甴也會趁機從窗縫進入屋內,令他們感到非常困擾不安。有一次,秦女士只是微微打開窗戶「抖抖氣」,一隻老鼠便立即衝入屋,嚇得她半死。她還要與女兒戰戰兢兢一起趕老鼠,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敢隨便打開窗戶。

秦女士原本一家三口住在土瓜灣的劏房

劏房空間狹小侷促,缺乏活動空間,嚴重影響家庭關係和兒童發展。秦女士9歲的女兒每天要趴在碌架床上做功課,對眼睛和脊椎都造成不良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一家如要開檯食飯亦舉步為艱,每次都要大費周章把雜物搬開,才能有足夠的空間打開飯桌,吃一頓「安樂」茶飯。秦女士憶述:「劏房空間又細又侷促,感覺好壓抑,和女兒都沒有空間發洩,有時唔開心想搵個地方抖下氣都沒有,當時自己健康與女兒的關係都很差。」

遷入「樂屋」終可呼吸新鮮空氣

後來,秦女士一家入住宋皇臺「樂屋」後,生活素質大大提昇。她鬆了一口氣說:「依家晚上終於有覺好瞓,原來每天能呼吸新鮮空氣是多麼幸福的事。」她表示現時健康和情緒都穩定很多,而且逐漸尋回失去的笑容,與女兒的關係亦大有改善。

秦女士與女兒入住宋皇臺「樂屋」後,身心健康都大有改善。
秦女士女兒現在有書桌及空間可以做功課
宋皇臺「樂屋」2-3人單位

鄰里互助 關係和睦

秦女士續說:「我從沒有想過可以有如此改變,現在家裡空間比以前大了一倍。以往女兒因為怕家裡地方小,都不敢招呼朋友到家中玩,但現在她會主動邀請朋友來玩,大大改善她的社交生活。」

宋皇臺「樂屋」最大的設計特色是保留原有的大樹,並在四周建立綠化花圃區,成為家庭共享休憩空間。秦女士微笑地說:「從前我們住在劏房足不出戶,又不敢與鄰居打招呼,現在都會主動認識隔離鄰舍。我們會互相幫助,例如幫忙照顧小朋友等。女兒又會到大樹下與其他小朋友玩耍,像大姐姐一樣!」疫情下,秦女士丈夫收入大減,入住社會房屋後,使她們一家的經濟壓力都得以減低。

「樂屋」的理念便是透過改善居住環境,讓基層家庭能有一個舒適的家,從而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及家庭關係。

秦女士女兒(中)在共享休憩空間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宋皇臺「樂屋」項目的設計特色是保留原有的大樹,並在四周建立綠化共享休憩空間。

回應需要 持續推出新項目

為了回應社會需要,樂善堂持續推出新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在未來兩年,將新建多1,547個過渡性社會房屋單位,希望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樂屋」最新一期改建荃灣象山邨學校項目已於10月尾正式接受申請。項目將提供145個3至4人家庭單位,地下設2個無障礙單位,面積約18至28平方米。每個單位設洗手間連淋浴間及煮食空間,租期不少於兩年。改建工程於今年10月開始施工,預計2022年第一季竣工,並陸續安排有需要家庭入伙。

改建荃灣象山邨學校為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
改建荃灣象山邨學校項目工程正在進行中

此外,樂善堂亦同時啟動了大埔黃魚灘「樂善村」和「彩虹彩興路組合屋項目」,分別提供1,236個及166個社會房屋單位,將於下年年初完成招標工程,連同現正營運的八個項目,共提供近2,000個單位,受惠人數將超過4,000人。

大埔黃魚灘「樂善村」項目概念設計圖
彩虹彩興路組合屋項目

如欲捐款支持九龍樂善堂,可按以下連結:

https://www.loksintong.org/online-donation

了解更多樂善堂服務:https://www.loksintong.org/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