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腸道缺「青春雙歧桿菌」 新冠疫苗抗體水平不似預期

撰文:鍾麗霞
出版:更新:

打針後抗體水平下降原來與腸道中益生菌失衡有關,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全球首個人體研究發現,若腸道內缺乏「青春雙歧桿菌」,超過一半接種科興疫苗的人未能達到預期的抗體水平,接種復必泰疫苗的人,若缺乏這種益生菌及另一種細菌,亦會出現較低的抗體水平。

新冠疫苗抗體水平會隨時間下降,為了解與抗體變化有關的因素,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至8月期間招募 138 名成年人士參與研究,全部均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參加者年齡介乎 18 歲至 67 歲,於接種疫苗前及接種第二劑疫苗後一個月,分別提供血液及糞便樣本進行分析,以量度抗體水平及腸道微生態。

結果發現,超過一半接種科興疫苗的人未能達到預期的抗體水平,與腸道內缺乏「青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息息相關。接種復必泰疫苗的群組亦有類似情況,缺乏包括青春雙歧桿菌的兩種細菌的人士,接種後的抗體水平亦較低。

研究顯示,調節腸道微生態將成為提升新冠疫苗成效及安全性的新方向,亦意味補充青春雙歧桿菌可提高疫苗成效並增強保護力。

人體內的「青春雙歧桿菌」會隨年齡、飲食、壓力及使用抗生素等而導致數量下降,這種益生菌不能透過日常飲食補充。中大團隊早前一項研究亦發現,在2000名市民中,85%人的腸道內缺乏、甚至完全失去青春雙歧桿菌。

+3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表示,研究是全球首次在人體證實青春雙歧桿菌在調控新冠疫苗的成效上擔當關鍵角色。雖然科興疫苗的副作用較低,但製造抗體的成效卻不及復必泰疫苗,相信今次研究發現將有助日後提升科興疫苗的成效。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早前研究發現新冠病人在服用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後更快出現抗體,今次的研究反映配方中含有的青春雙歧桿菌是調節抗體水平的關鍵,相信調節腸道微生態勢將成為提升疫苗效用及安全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