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癩「一撻撻」紅疹四起 致敏原是元凶?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相信不少人試過皮膚突然起風癩,「一撻撻」如蚊咬的紅疹四起,愈抓愈痕,一發不可收拾。原來,當我們接觸過致敏源,身體細胞便會產生炎症反應,導致急性風癩發作,嚴重時更會危及性命。
撰文: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董、皮膚科專科林嘉雯醫生

不想被風癩弄得口腫面腫,記得別要搔擾,並且對治療保持耐性,現時透過抗組織胺藥物大多能控制病情,還原不痕不癱的皮膚。

皮膚科專科林嘉雯醫生指出,治療風癩要保持耐性,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各種令病情惡化的行為。

風癩的醫學名稱為蕁麻疹,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風癩主要由特定因素誘發,例如食物、藥物、蚊叮蟲咬、感染,溫度及情緒壓力,病發時間少於6星期,每次維持數小時至數天便會自行消退;慢性風癩則有機會每天或經常出現,皮膚會腫脹、被大小不一的環狀紅斑包圍及感灼熱,並可持續6星期或以上,影響患者日常作息及情緒。

急性風癩通常會在數天內自行消退,惟它可以是嚴重過敏反應的一個表徵,如遇到以下情況,必須盡早治理。

急性風癩使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紅疹,極其痕癢。

過敏反應的症狀︰

-嘴唇、眼皮及整個臉部腫脹、喉嚨和手腳掌痕癢

-氣管及喉嚨腫脹,導致鳴喘及呼吸困難

-腹痛、噁心及嘔吐

-感覺頭暈眼花、暈倒及無意識

-休克

不過,坊間對風癩有著各種謬誤,例如認為與皮膚直接被風吹、或是飯後或洗澡後因血氣運行太快有關。事實,慢性風癩大多數成因不明,急性風癩則通常時由致敏原觸發。當我們的自身免疫力下降並接觸到致敏原,體內免疫球蛋白IgE濃度會上升,接觸肥大細胞後受刺激,細胞便會釋放組織胺及炎症因子,引起如蚊咬的紅疹、痕癢及血管性水腫。

風癩致敏原:花生、海鮮、牛奶及味精

這些致敏原在我們生活環境中常見,例如花生、海鮮、牛奶及味精均是常見的食物致敏原,血壓藥、止痛藥及阿士匹靈都有機會引致急性風癩發作,衣物磨擦或過緊亦可能誘發過敏反應。患者必須留意,不能肆意抓患處止痕,否則紅疹會愈抓愈大;部份患者甚至會使用精油或藥膏紓緩痕癢,惟這不能改善病情,更會因此出現接觸性皮膚炎。

千萬別小看風癩引起的後遺症,若然病情過於嚴重,會使患者口部及臉部腫脹,氣管收窄至呼吸困難,甚至有性命危險。最重要是及早求醫,因應病情制訂相應治療方案︰對於徵狀相對輕微患者,抗組織胺藥物已能控制病情,隨著藥物改善,這類藥物已不會令人容易眼睏,建議患者依時用藥;病情嚴重的患者則可能要注射生物製劑,有助消除痕癢及疹塊,惟需留意鼻竇炎、頭痛及關節炎等副作用。

冬天避免長吹暖風機可致皮膚乾燥

要預防風癩發作,患者可以接受驗血,確定病情是否由食物或其他疾病所致。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進食含味精、辛辣刺激性及不新鮮的食物,並要避免各種可能令病情惡化的因素及行為,例如搔抓、洗熱水澡、穿緊身衣褲、戴頸鍊及冷天吹暖風機致皮膚乾燥等。而慢性風癩患者則要長期用藥,對治療謹記保持耐性及依從性。

常見致敏原例子:

-食物︰牛奶、雞蛋、堅果、黃豆、穀麥、海鮮

-藥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亞士匹靈、抗生素等

-寵物︰毛髮、皮屑

-添加劑︰味精、防腐劑

-衣物︰衣物磨擦或過緊

「01醫務所」與香港皮膚健康基金合作,隔周六刊登由醫護撰寫的醫健文章。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成立於2016年,為本地非牟利慈善團體,由多名專業醫護人員組成,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及宣傳推廣活動,並提供義診服務及藥物資助計劃。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致力於提高大眾對皮膚健康的關注,糾正社會對皮膚病的誤解。藉著線上及線下的資訊平台,望能加深普羅市民對皮膚科疾病的認識,以及成為醫護人員的橋樑,加強專業溝通及交流。香港皮膚健康基金不問病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種族,務求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各種支援,減輕他們對病患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