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自閉兒社交力弱 母盼與校合作改善 班主任竟勸轉校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阿君現正就讀小二的兒子家明(化名),3歲被評定為資優兼有自閉症,現還在輪候接受過度活躍症評估。阿君指,兒子情況複雜,去年多番嘗試聯絡班主任尋求家校合作,但卻往往等到家長日才能碰面:然而每當班主任主動致電,只會投訴兒子「無規矩」及建議他轉校。阿君想知道兒子可獲校方甚麼支援,最終只能靠其他家長相告。
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今日(9日)發表「融合教育教學合作之現況問卷調查報告」。調查訪問了183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家長,發現大部分家長都無法了解子女在校接受支援的情況。聯會批評學校被動、政策欠透明度,無履行融合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原則。

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今日(9日)發表「融合教育教學合作之現況問卷調查報告」,結果發現逾5成家長對校本SEN支援政策不了解。(廖潔然攝)

阿君育有三名子女,大仔家明於3歲時,確診亞氏保加症(自閉症譜系),有明顯的言語障礙及社交障礙,除患亞氏保加症,亦被懷疑同時患有過度活躍症(ADHD),正輪候評估。他日常除了不善溝通,上課也會「坐唔定」。阿君明白兒子與別不同,早於小一開學期間,已主動聯絡當時家明的班主任,希望「打定個底」、與學校打開溝通之門,實踐融合教育五大原則之一「家校合作」。可惜,班主任一直沒有回覆阿君,第一次見面要等到家長會。

班主任避溝通、勸轉校

豈料當阿君把握機會,冀與班主任交換家明校內校外的情況時,班主任竟反問阿君為何為兒子選擇於該校讀書,又直斥家明「無規矩」,上課走來走去影響同學,更明言「學校唔適合你個仔!」

啊君這刻強忍淚水吐出一句:「唔公平囉。學校算唔算歧視?」(廖潔然攝)

母哭訴學校歧視

該校是灣仔區內一所津貼學校,學術要求高,家明因為是資優,所以即使上課「坐唔定」,各科成績都維持在90分左右。不過,家明不善表達,試過被同學搶去借閱的圖書並用書擲傷腰部後,不慎抓傷同學,加上一般ADHD的表現,家明的操行分總低於其他小學生。阿君本想向班主任求助,但班主任每次主動致電,都是向阿君投訴,第一次見面,還暗示阿君要替家明轉校:「唔公平囉。學校算唔算歧視?」

學校支援被動 家長靠打聽

事實上,家明一直於港島區某醫院接受言語障礙及社交障礙相關訓練,直至升讀小一,院方著家長將家明的評估報告轉交學校,讓家明以SEN的身分,在校內接受定期的相關訓練;不過家明整個小一只接受過非SEN生也可使用的言語訓練支援。直至阿君認識到另一名亞氏保加症學童家長,才得悉原來可要求校方為家明提供社交障礙訓練。阿君致電向學校社工爭取後,校方終在家明小二時讓他參加每星期一節的社交障礙訓練班;阿君直言,不明白為何校方無一早說明SEN可獲甚麼支援,要家長自行打聽及主動爭取。

聯會:家校欠溝通 校方有責

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早前隨機向183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家長進行「融合教育教學合作之現況問卷調查」,結果發現57.4%受訪者指子女就讀的學校「很少」及「從來沒有」向解釋校方有何SEN相關政策或支援,另有54.6%受訪者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子女正接受何種程度的支援。

另外,只有約2成受訪家長表示校方「有時」及「經常」了解SEN生在家中表現;而指校方「很少」及「從來沒有」恆常溝通機制的家長則有55.7%。

聯會幹事賀卓軒指,調查結果加上阿君的個案可見,「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政策五大原則之一,但政策推出20年,校方至今卻仍然被動。賀續稱,家長可謂最了解SEN生的重要持份者,卻經常無法參與校內支援方案,甚至連單純想向老師了解情況,也經常被無視、歧視。他形容教育局空有政策,無法落實執行「家校合作」。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校內SEN生支援政策不涉及私隱或「秘密」,校方應向家長公開。張亦期望政府能盡快訂立特殊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