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被拆】長春社追溯檔案 1968年政府報告證紅樓當時已建百年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屯門青山農場內的紅樓,為本港一級歷史建築,早前卻面臨清拆之虞。長春社翻查百年前地契、歷史檔案,發現青山農場地主、興中會成員李紀堂,當年是「先租後買」紅樓所在的地段,印證紅樓或早於青山農場存在。
及後,即使李紀堂破產及身陷囹圄,至死前卻始終沒有賣掉紅樓所在地段,箇中原因耐人尋味。而且,據1968年政府一份記錄,當時已估算紅樓建於約一百年前,也即1868年。長春社認為,加上陳粹芬言及孫中山曾居紅樓,「人證」、「物證」俱在,會把搜集所得資料去信古諮會。

紅樓早前面臨清拆,現獲暫列古蹟,有一年時間可保不失。(資料圖片)

紅樓地段是先租後買

青山農場是於1901年5月中開設,長春社翻查資料,根據政府檢視屬青山農場範圍的地段,李紀棠並非一開始便買下所有99個地段,直到1905年中,還有當中17個地段是租的,包括紅樓所在的第36號地段。據1907年版的集體官契,李紀堂才購入6個先前租用的地段,包括紅樓在內的第36號地段,毗連的第35號C地段,則於1906年買入。

紅樓早於青山農場存在的可能性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除了直接證明紅樓是青山農場一部分,他推測紅樓是早於青山農場開設前已落成,李紀堂不大可能在租來的地段興建樓房,而不選址於自己的私地。

據政府的文件,紅樓所在地在丈量約份圖和附表總冊(Area Sheet Book)完成時(估計為1903年),該地被標為「房屋」,但是在集體官契中(1904年),則標為「荒地」(waste),所收的地稅以農地計算 。李少文表示,當然這並不表示這屋不到一年便消失,而是兩者的用途不同,丈量約份圖用以辦別地段位置和界線,而集體官契有關地段的描述,則用作決定地稅的多寡。

1966年有革命老人,形容紅樓為「早歲發動革命之青山紅樓」。(工商晚報/長春社提供)

1966年,有革命老人彭光亞及紅樓的父老鄉紳共700多人,曾力推將「紅樓闢為『孫逸仙博士記念公園』…」形容為「早歲發動革命之青山紅樓」。於1968年7月,政府屋宇保養測量師曾派人到紅樓內部視察,長春社翻查到該份該文件記錄,指紅樓當時已被用作養雞場,但估計建築物大約建於一百年前。推算即是1868年。

李少文表示,李紀堂曾破產、坐錢債監,晚年生活潦倒;據馮自由曾指,李紀堂在民國成立後數年,最終把青山棧、青山農場賣掉。不過,李少文翻查政府土地註冊摘要,李紀堂在離世前,最少仍持有青山農場15個地段,當中包括紅樓在內的地段,他認為,紅樓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紅樓被拆】青山易改 為紅樓革命史尋証 孫中山與妾定情之地

下白泥55號雕堡,為法定古蹟。(長春社提供)

下白泥碉堡 獲列法定古蹟

紅樓所在的青山農場,已被承認為革命的軍事基地。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青山農場是用作儲存軍械、試行射擊,及接濟革命同志的藏匿之地。但位於當中的紅樓,於2009年只獲列作一級歷史建築。

青山農場鄰近的下白泥55號的碉堡,於2011年獲古蹟辦列為法定古蹟,指碉堡約建於1910年,是香港唯一有確實證據證明與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領導的革命運動有直接關係的建築物。

李少文:紅樓應列古蹟

不過,李少文認為,有關碉堡的記載,主要依靠宋居仁的口述回憶,由吳耕雲筆錄,並由黃大漢編入1929年出版的《興中會各同志革命工作史略》,文中亦有年份上的誤差;而且歷史檔案處的文件只證明鄧蔭南曾購入碉堡所在的地段,無證明他曾在該處建屋,現時有關碉堡的資料,都是出於何其遠於1965年到稔灣訪問當地村民而得,等等狀況與紅樓所面對的查證困難相近。李少文認為,紅樓亦應合資格獲列古蹟。 

據古蹟辦2011年的文件指,鑑於青山農場在反清革命運動中的歷史價值,而且紅樓是青山農場內唯一的歷史構築物,故紅樓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古諮會成員認為,紅樓具有二十年代的建築特色,無法肯定是否在1911年前已存在,在未有新資料證明紅樓與反清革命活動有直接關係前,紅樓的歷史價值,未必可達成為古蹟的「極高門檻」。

古蹟辦回應指,已查閲長春社所提及的資料,但認為有關資料仍無法確立今天的紅樓與辛亥革命的直接關係,包括提供的地圖,僅標示建築物的粗略位置,無法確定就是現時的紅樓;而引述的1968年政府文件也沒有涉及現時的紅樓與辛亥革命關係的問題。至於《晉見革命英雄孫陳粹芬夫人記》一文,仍需要確切的一手資料作嚴謹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