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愈扶愈貧有原因 社協施麗珊評各特首:有人無心處理

撰文:陳栢麟
出版:更新:

提起施麗珊就會聯想到貧困基層及新移民,自1995年加入社區組織協會,27年後已是社協副主任,社工路上經歷過英治時期,回歸25年來她為基層跑到底,回望香港貧窮問題未解決,她認為是歷屆政府未有處理「根本性」問題,加上「錢又唔係俾得多」,最終紓困及扶貧政策:「總係一邊漏完到另一邊。」

回歸25年,對於過去四任行政長官的扶貧政策,施麗珊表示,共同問題均在於不敢大刀闊斧,但仍有「無心做」、「有心做」之分,她提到,曾蔭權無心處理貧窮問題,甚至解散了扶貧委員會。新一屆政府即將上場,施姑娘期望李家超可多落區見居民、改革產業、創造就業。

貧窮人口增至165.3萬 癥結在未有處理好勞工議題

香港貧窮人口節節上升,2020年貧窮人口增至165.3萬,較2019年多16.2萬,創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在社會福利經常性開支同創新高下,公眾難免有「愈扶愈貧」觀感。施麗珊認為,問題癥結在於未有處理好根本性問題,即勞工議題。

最低工資低於社會水平 基層有工作仍跌入福利「安全網」

她解釋,勞工政策落後令基層缺乏流動,例如最低工資訂立來得遲,並低於社會水平,令不少基層即使有工作,仍會跌入需領取福利的「安全網」,惟她形容「俾錢又唔係俾得多。」她稱,綜援金除一人家庭外,其餘金額都低於貧窮線;又例如直至2016年方推出在職津貼,但申請手續繁複,直至六年後的今日,受惠人數仍未達到當初預期,形容紓困及扶貧政策「總係一邊漏完到另一邊」。

扶貧不力源於欠缺大刀闊斧改革

對於外界抨擊政府扶貧不力,施麗珊認為「幾屆政府都有做野」,但欠缺大刀闊斧的改革,令問題延續:「董生、梁振英、林鄭都感覺有心做(貧窮問題)。」她又數道:「董生就成立扶貧委員會,後有兒童津貼推全人教育,少少都好過無;梁振英常落區,重置扶委會,又推在職津貼,都睇到有心想做;林鄭就有親自出席扶委會會議,又推社會房屋、處理劏房租管等。」

最無心搞(貧窮問題)就一定係曾蔭權,記得當年佢話全世界都有貧富差距,連貧富懸殊都唔提,仲取消扶貧委員會。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歷任特首中,她唯獨認為曾蔭權是無心處理貧窮問題:「最無心搞(貧窮問題)就一定係曾蔭權,記得當年佢話『全世界都有貧富差距』,連貧富懸殊都唔提,仲取消埋扶貧委員會。」

倡推動本地產業及輕工業 施麗珊:唔好下下叫人去大灣區

當年曾蔭權接替提早退休的董建華出任行政長官後,無延長委員會會員的任期,扶貧委員會在2007年6月中旬向政府提交報告,綜述工作及提出多項提議後,於同年6月30日解散,直至2012年6月,梁振英當選行政長官後重設扶委會。

冀李家超積極處理房屋問題 其次創造就業

對於新一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她提到:「交手唔多,最近係去年底最後一次扶委會會議,之前都有寫過信俾佢,但無回音。」她又提道,希望新一屆政府可以積極處理房屋問題,其次係創造就業:「你唔好下下叫人去大灣區,可以係一個選擇,但都要搞下本地產業,例如輕工業、小販、夜經濟。」

疫下基層求助增 施姑娘身體也響警號:每星期都要睇中醫

於訪問期間,施麗珊不時需要抽身處理求助個案,有個案是就臨時失業支援申請失敗上訴、亦有查詢各式各樣的津貼或抒困項目,她笑言,SOCO(社協)人手不足,自己於疫情下工作時間愈拉愈長,更令身體出現警號:「每星期都要抽一日去睇中醫。」

回首逾25年工作不言悔 施麗珊:再揀我都會做社工

惟她對投身社工行業未有後悔:「以前畀人鬧我都唔太介意,再揀我都會做返社工,落手落腳幫人我最開心」,又笑指政府扶貧工作做得好,令貧窮基層減少之時,或會嘗試其他發展,可能會當作家,或是當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