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棄銀行厚職 轉當音樂治療師 遺憾臨終病人未聽最後一曲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任職財務分析師達11年、爬到中層的林麗青本是「錢途」無限。人到30歲卻毅然轉行,只因「數字對我無意思」。她轉當音樂治療師後,落力為臨終病人奏起人生最終章。
奏樂背後,卻帶一絲遺憾。林麗青曾遇上患絕症的年輕女病人,卻來不及奏曲、說聲再見,女病人已離世。然而,轉行多年的她從不言悔,其商界前同事總問為何要這樣犧牲,她說得淡然:「當你放低石頭卻拿起更珍貴的珍珠,我不認為是犧牲。」

林麗青任商界10餘年每日埋首數字堆中,不見天日地工作,賺了薪金,卻感到喪失了人生意義。(視覺中國圖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可謂音樂治療師林麗青的寫照。她做核數師出身,早年未能忍受「四大」會計師行,日復日不見天日的工作,轉到一家大型銀行任職財務分析師,負責計算不同部門的「賺錢能力」。怎料只是由一個地獄跳到另一個地獄,她每天差不多工作12小時;每逢公司公布業績前壓力更大,不乏「返8半收12」。

在數字堆中找不到人生意義 毅然冒險轉行

營營役役11年,雖獲晉升經理管理逾10名下屬,林麗青回顧人生卻發現,自己每天只有數字,數字卻對她毫無意義。林花了3年時間預備,終決定到澳洲攻讀2年音樂治療碩士。她在30歲出頭時找到人生新方向,現年40多歲的她正不惑地走在夢想路上。

記者探訪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當日,林麗青與拍檔如往常探望晚晴病人,為婆婆奏上她喜愛的《甜蜜蜜》和《上海灘》。(黃永俊攝)

本港約有70名音樂治療師,全港卻只有5、6個全職職位。林麗青放棄了商界良好收入和前景,從事音樂治療踏入第7年,仍未有穩定的工作,每天遊走癌症中心、智障院舍和長者中心等地方。她的其中一個服務點,是寶林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該寧養院社工張淑霞表示,院方由2015年10月開始聘音樂治療師,為中風、腦退化症、末期癌症等晚晴病人提供服務。

一名不良於行伯伯患上了抑鬱症,不願接觸人群。林麗青藉音樂打開他的心扉,助重投群體生活。(視覺中國圖片)

以粵曲打開抑鬱老伯心扉

將悅耳樂曲帶進寧養院,並非立刻人人受落。該院有一名不良於行、年約60歲的伯伯,需長年入住寧養院更患上抑鬱症。起初,林麗青即使到他床邊探訪,伯伯亦不願理會,林嘗試以不同樂曲打開話匣,無意中發現粵曲能挑起伯伯的音樂感,並一同哼歌,並漸漸打開他的心扉。伯伯最喜歡薰妮的《每當變幻時》,因歌中刻劃的無常與他的人生經歷相似。林麗青卻開闊了他音樂的眼界,讓他慢慢愛上更多活潑的歌曲,後來更走出抑鬱情緒,願意參加院內的群體活動又變得開朗。

林麗青惋惜錯過為晚晴病人奏曲的機會,道「下一次她已經不在了,我預備的已無法再做。」(黃永俊攝)

最令林麗青深刻的,卻是一次永恆的錯過。去年遇上一名年僅40歲、身患頑疾的女士,嗟嘆自己的計劃敵不過上天的計劃。她曾提及想唱《奇異恩典》提及死亡的章節,希望在自己喪禮上播出。林麗青說,「回家後預備了一首詩歌希望鼓勵她,但下次回來時她發燒,不能探望;再下一次她已經不在了,我預備的已無法再做。」

點擊下圖,看音樂如何療癒人心

以前放很多時間做嘢,老闆用不用也不知道,那些數字對於投資者有用,對於我個人來說未必有用。在這裡,他們與我分享最後僅有的時間,我感到很珍貴。
林麗青
林麗青為院友預備各種能簡單操作的樂器,即使是活動能力較少的晚晴病人也能投入音樂治療中。(黃永俊攝)

曾見證病友離世 立志服務孤寂的臨終病人

林麗青的工作直對生離死別,坦言會忍不住流淚,但仍無礙繼續投身善終工作的心志。林麗青讀中一時,曾患急性腎炎入院兩周,其間有交通意外令病房突然擠滿了人,身旁病友又突然一個個被「打包」,病房再次歸於冷清。人生如斯無常的經歷首次來襲,讓她領悟「原來離開時沒太多人可陪你渡過,其實好孤寂。」

林麗青說,「以前(財務分析工作)放很多時間做些東西,老闆用不用也不知道,那些數字對於投資者有用,對於我個人來說未必有用。在這裡,他們(病人)與我分享最後僅有的時間,我感到很珍貴。」

其商界的前同事總是會問她為何要這樣犧牲,林麗青總回應道,「當你放低石頭卻拿起更珍貴的珍珠,我不認為是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