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7月錄逾20個熱夜 學者:殺傷力更大 唯嚴重性一直被忽視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天文台錄得本港今年7月有超過20個熱夜,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劉家麟在電台節目中指出,熱夜其實比日間的炎熱殺傷力更大,因並非直接熱死,而是太熱睡眠質素差,令日間累積的熱力無法消散,休息不足的疲倦亦會引致身體機能出現問題,從而誘發不同疾病,但熱夜對健康影響一直被忽視,因不少人認為夜晚沒有太陽不會太熱、變得毫無戒備。

▼7月26日 酷熱天氣警告生效第12日▼

+3

劉家麟表示本港高樓大廈多,遮擋海風吹入,加上建築物料儲存熱力,受熱島較應及酷熱天氣熱響,人體更難散熱,嚴重可影響健康,導致中暑、熱衰竭甚至誘發心臟病。他提到中大進行的極端高溫天氣與健康風險研究,發現連續五日熱夜的死亡風險增加百份之六,當中女性及長者更易受影響,因女性生理結構上脂肪比例較高,阻礙人體散熱,而長者身體機能及排汗能力差,或有長期病患都會增死亡風險。

熱夜其實比日間的殺傷力更大,劉家麟稱,因並非直接熱死,而是太熱睡眠質素差,令日間累積的熱力無法消散,休息不足的疲倦亦會引致身體機能出現問題,誘發其他疾病。他又提到香港的熱島效應下,市區比郊區高四度,嚴重性一直被忽視,不少人誤以為夜晚沒有太陽不會太熱,他擔心未來熱日同熱夜會越嚟越多,持續時間更長,令市民健康風險增加。

劉家麟在電台節目中指出熱夜其實比日間的殺傷力更大,但嚴重性一直被忽視。(中文大學網頁圖片)

要長遠改善城市過熱環境,以避免酷熱天氣帶來嚴重公共衞生問題,劉家麟表示,首要是合理規劃城市的城市設計與建築發展,進行城市規劃與設計時應考慮順應風向,沿海地盤的設計要令海風可以吹到城市內部,以增加通風流與透風度。此外,亦要增加市面綠化面積,為市民環保降溫,政府應立例及以其他措施推動相關發展。

劉家麟亦鼓勵發展商從市民角度出發,建築設計及營運同時,納入方便市民避暑的設計及設施,如在建築物外牆加入遮陽與綠化設計,以及在商場增加坐椅讓市民避暑休息,亦可增加飲水機方便市民補充水份。樓宇設計上,發展商與政府都可以加以改善,如使用淺色外牆塗料,增加對流窗及可開啟窗戶面積,減使用落地玻璃與密封玻璃,同時可因應座向設計窗戶同遮陽裝,並避免窗同冷氣機散熱位置太近。

市民亦可做好預防措施,應避免在高溫下進行戶外活動,外出時留在樹蔭及有蓋的地方,避免太陽下曝曬,同時亦應經常補充足夠水份。在室內時應在適當時間拉窗簾遮擋陽光,並保持空氣流通,氣溫最好在28度以下,濕度最好在70度以下。另外,晚上都要注意降溫,「有覺好瞓先算係真正休息」,提醒不要等口渴才飲水,如有能力更可在個人層面上減碳減廢,支持環保,飲食上多菜少肉亦可以幫助減緩氣候變化。

▼7月25日 天文台再錄得35.8度高溫▼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