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思覺失調患者也可能有幻聽 無聲的診斷挑戰大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陳先生在手語翻譯員陪同下來到我的診症室,透過手語和預先寫下的文字,向我表達他獨處時聽到幾位朋友的聲音在罵他。
為更了解他的情況,我先查看他的醫療紀錄,了解他聾啞的成因和歲數、嚴重性、教育程度、語言能力等。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李芷宜醫生

無聲對精神科診斷的挑戰特別大,因為言語是精神科臨床評估的重要一環。以思覺失調的病徵為例,即使完全失聰的人也有可能出現幻聽,但是先天性失聰的病人普遍難以描述聲音的特質,例如大小聲、聲調、人聲的性別、內容等。而陳先生是位後天性聾啞人士,他懂得一定的詞彙,也能發出一些詞語的近音,我相對會較容易掌握他形容的聲音。

聾啞人士亦會患上思覺失調,甚至出現幻聽。

至於思覺失調中的思維障礙,例如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在聽不到言語的情況下,便要旁敲側擊。醫生可以透過觀察病人手語表達的流暢度、有沒有創作新的手語、重複或者模仿手語、留意手寫文字的條理是否清晰等方法來了解。困難的是,聾啞的精神病人言語障礙未必與精神病有關係,可能是由於沒有機會學習語言,也可能是由於腦神經受傷而形成的,因此我們必須要釐清病人一向的語言能力和病徵的時間性。

作為醫護人員,除了每次診症時安排手語翻譯員協助與病人溝通外,也可以嘗試與病人以紙筆溝通,並仔細觀察病人的表情和行為;來自病人主要照顧者的資訊也極具參考價值,因為他們往往最能夠察覺病人手語或其他形式表達的轉變,也能描述病人情緒的起伏、自我照顧能力、社交活動等等是否正常。

所有聾啞和聽障人士都應該在精神健康方面獲得充分照顧。眼前的手語翻譯員接受過服務精神病人的翻譯訓練,擁有二十年經驗,是一個對於我為陳先生診症至關重要的角色。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