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老|年長照顧者自述:攰到想攬住阿媽死 機構促增支援

撰文:郭曉韻
出版:更新:

「做到有時真係一眶眼淚,我最好跟埋你(媽媽)一齊走,我真係好辛苦。」73歲翁蓮葉(阿翁)照顧年老母親多年,此番心聲將身體上的辛勞、心理上的煎熬表露無遺。這也是本港不少「以老護老」者的寫照,照顧者不堪壓力而造成悲劇不絕於耳。政府近年強調「居家安老」,讓長者盡可能在社區中安享晚年,然而人口老化加劇,社區照顧服務長期未能滿足需求,如何能老得安心?

阿翁每天幾乎24小時貼身照顧母親,一度壓力爆煲,現輕生念頭。(郭曉韻攝)
做到有時真係一眶眼淚,我最好跟埋你(媽媽)一齊走,我真係好辛苦。
護老者翁蓮葉

阿翁的媽媽已屆94歲高齡,患有柏金遜症及青光眼,平日起居飲食全需別人協助,作為唯一照顧者,阿翁肩上的重擔不言自明。「大便嗰啲你要幫佢,佢起身嗰下冇乜力,你要幫手扶住佢去張便椅,同埋佢有時失控(禁),我一睇唔到佢急起上嚟又瀨到成身都係。」

為了貼身照顧媽媽,阿翁多年前已由原本將軍澳的家,遷往母親觀塘的家,每次離家總會「心掛掛」:「去到邊度都心慌慌好驚囉,成日好驚佢喺屋企跌親,好頻撲。」同樣屆長者之齡的她,體力大不如前,惟擔心院舍質素參差,未打算安排媽媽入住,經濟能力又負擔不起聘請工人,唯有繼續將重擔一力承擔。

+6

喜獲「替假」護老者幫助 惟民間服務不穩定

數個月前,壓力瀕臨「爆煲」之際,阿翁透過教會,接觸社福機構提供的「替假護老者服務計劃」,才有了轉機。機構安排「替假護老者」代替阿翁,每周3次、每次3小時照顧母親,讓她有機會喘息,期間可自由地往街市購物,上茶樓品茗,「至少唔駛心慌慌。」不過,有關計劃由馬會資助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運作,暫時只至明年2月,之後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

翻查資料,社署「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名單,2019年6月曾有逾8000人,平均輪候時間長達1年,其後政府陸續增服務名額,輪候人數和時間才有所下降,惟至今年8月底仍有約4000人,平均輪候6個月。

+4

機構:政府加強支援刻不容緩

另一邊廂,非政府機構提供的服務,例如阿翁參與的計劃,往往要機構自行尋找贊助商,面對難以持續的問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唐彩瑩認為,政府介入提供更廣、更深的照顧者支援,已是刻不容緩,「當然希望政府可以喺呢方面撥多啲資源,如果唔想再有悲劇發生,呢一班冇單位服務的護老者,其實一定要搵到方法支援佢哋,否則慘劇係唔會停,因為佢哋根本冇辦法(撐下去)。」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唐彩瑩表示,「以老護老」個案在社會上非常普遍。(馬楚烽攝)
一定要搵到方法支援佢哋,否則慘劇係唔會停,因為佢哋根本冇辦法(撐下去)。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唐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