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末路】十年守護龍尾 「灘主」擇善而執:盼一天有轉機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人稱「灘主」的關祝文,願意傾注十年光陰在大埔龍尾灘,堅持每月來這裡做生態調查。
2007年政府環評報告將龍尾評為「低」生態價值,大刀闊斧發展龍尾人工泳灘,展開一場生態爭奪戰。關祝文與十數名保育者組成「龍尾戰隊」,發現易危物種「管海馬」,用行動告訴政府龍尾生態的重要,不過戰爭沒有因此而平息。
年逾六十的關祝文,早年提早退休,只為堅持到龍尾做生態調查:「人年紀愈大,落手落腳做普查的機會就減少,希望海灘未被破壞前盡力做記錄,或許一天會有轉機,爭取到保育生態環境。」

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改建人工沙灘,關祝文得悉消息後,即到龍尾灘了解情況,自此深深地被浩瀚莫測的海洋生態吸引。(盧翊銘攝)

與大埔大美督一隔之遙的龍尾灘,孕育了過百種物種。在這裡,常常出現一個身穿風衣、手持相機的滿頭銀髪老翁,時而彎腰看海中生物,時而踱步觀察海面環境。他,是人稱「灘主」的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龍尾海岸教育中心調查員關祝文。

年逾60歲、本從事設計工作的他,數年前毅然提早退休,只為方便多去龍尾灘作調查。對於泥潭何時潮起潮落,沙洲哪裡藏有最多生物,他統統瞭如指掌。

有龍尾灘「灘主」之稱的關祝文,將十年光陰傾注在大埔龍尾灘,每月堅持來這裡做生態調查。(盧翊銘攝)
+3

2007年,關祝文從報道得知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改建人工沙灘,好奇心促使他踏足龍尾灘一睹風貌。同年環評報告將龍尾評為低生態價值,並指當地僅錄得6種潮間生物,關與其他保育者不敢相信,決心不靠政府,自行做生態調查,5年便累積紀錄到逾220種物種,包括管海馬、海龍、斑砂海星和海牛等。

去年11月,地政總署通知龍尾同信士多業主收地限期屆滿,遭對方拒絕離開後,今年初派員到場「清拆」。(盧翊銘攝)
十年來,關祝文在龍尾灘留下過無數腳印,這裡的一物一水,他統統了如指掌。(盧翊銘攝)

首發現龍尾灘有管海馬

自言「半路出家」的他,難忘首次來便見識到魷魚噴墨、海牛吃海葵,還有「藍眼淚」的夜光藻,「以前常看生物紀錄片,對物種有些許認知,但第一次來就見到近百種生物,真是看到眼都大。」

2009年,關祝文最先發現有「管海馬」出沒,為《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保護的易危物種,僅次於瀕危絕種生物,龍尾灘逐漸聲名大噪。至2015年秋冬,龍尾生態普查共紀錄到48隻次「管海馬」,平安夜更發現逾10隻管海馬,刷新自2009年起一晚發現4隻管海馬的調查紀錄,「很多時要等凌晨才能做普查,只有電筒燈,一旦眼睛掃過、錯過生物,就看不到了。有時就算來幾次也未必見到想看的物種,很靠運氣。」

2012年4月,港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3.6億元,擬定同年11月啟動工程,2015年投入服務。「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何來在2013年申請司法覆核,挑戰環境保護署署長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批出龍尾人工泳灘工程的環評許可,工程一度中止,但去年上訴被駁回,今年初地政官員到場「清拆」同信士多燒烤場。

他指,不論日間或夜晚進行生物普查,但因物種與砂石顏色相近,時常眼睛掃過未能發現,就會錯過不少生物。(盧翊銘攝)

十年來,關祝文紀錄到的龍尾物種就有逾400種。他說,2007年至2014年期間,會在同日內見到數條以特化鰭條「行路」的指腳沙鰍,「形態好特別似條小龍,背上還有『帆』,有時伏在沙上,或浮在水面上,不過近年就見不到了。」他又說,今年魚類亦有減少,烏頭、石狗公、老虎魚等,「最近都很少見到。」不過,他在上月的4次普查中,曾在一晚內發現數十隻海牛,且種類不同,「儼如海牛大爆發,好多年未見過。」

正是海洋生態的浩瀚莫測,令關沉醉其中也不覺苦悶,他堅信生態環境不能因社會發展而犧牲,「尊重生命價值應遠勝於地產樓房得益。我年紀愈大,能落手落腳的機會和累計能做的事情也會減少,趁現時環境未被破壞前,記錄物種或許日後對事件(改建龍尾人工泳灘)有幫助,甚至轉機,爭取到保育生態環境。」

龍尾的下一個十年會是什麼光景?沒有人知道,但關祝文義憤填膺說:「我一定會監督政府工程,盡我所力守護龍尾。」

龍尾灘上就有各類貝殼、螺等,每逢暑假會有不少家長帶子女到此學習生態知識。(盧翊銘攝)
政府早前已收地,將陸續復工,不久將來,這片孕育多種生物的泥潭,則不復存在。(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