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犯自白】鐵柵內悔罪 決不蹉跎餘生 廿載苦讀成碩士生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謀殺罪成、終身監禁」46歲的康(化名)在石壁監獄度過20多年,伴隨的是無止息的悔意。對於死者,他懊悔,因感情糾紛而一時憤怒,奪去一條人命;他道歉,坦言自己僅失自由,但死者與家人天人永隔。對於父母,他內疚,兩老每月堅持「山長水遠」前來,只為半小時見面,慨嘆年少自由時無珍惜親情;他奮鬥,經廿載苦讀,由中三學歷,如今成碩士生,決心不再蹉跎餘生,盼終有一日提早釋放,照顧父母至終老。
攝影︰吳鍾坤

【謀殺犯自白】在囚廿載 圍牆內學寫Apps︰想不到電話可以「篤」

20歲本是歡暢青春,卻出於一時衝動,斷送了一個人的花樣年華,亦毀了自己。如今已46歲的康(化名)每次回想20多歲時因感情糾紛犯下謀殺罪,終身監禁於石壁監獄,一直懊悔不已,「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我有兩個十年在這裏……」他坦言在院所努力進修只為一個「希望」,盼將來某日可提早釋放,重投社會,完成照顧父母終老的心願,「不會去想前呼後擁、豐盛的人生。」他一心只想一家人一起「煮下飯」,父母最後一段路上服侍在側。

「我在這裡,只不過一個失自由的懲罰,但她沒了一條生命,她的家人無法再同她一齊,那份傷感是一世……(想)提醒人勿輕易動怒,真的不要……」
康(化名)
懲教署會協助成年在囚人士,在工餘時間修讀遙距課程。(資料圖片)

罪疚感從未停 提醒人勿輕易動怒

「你就話重拾希望,亦想出返來生活,那麼對受害者家人,你有什麼說話想講?」當他聽到記者這問題,他顯得有點緊張,握着雙手,「看到社會上,無論只要是一個災難發生,好似最近發生的旅遊車、地鐵(意外),個個人都係救人,但自己就做了件事,奪去一個人性命。」

「那份罪疚感是無停過,亦提醒自己勿輕易做錯事,尤其是動怒、衝動。對死者是悔意,對死者家屬更加,因為我在這裏,只不過是一個失自由的懲罰,但她沒了生命,家人沒法再同她一齊,傷感是一世,(想)提醒人勿輕易動怒。」他說着時沒半點遲疑,坦言「別想着一人做事一人當,成個家庭為你受苦。」

「開頭入來,面對終身監禁,萬念俱灰……好慚愧的,始終係奪去了生命,好後悔。對不起死者,對不起死者家人。但當家人好希望鼓勵我……不斷每個月的探訪,講返出面的生活,會有一股動力,自己不是孤單一個……我還有責任去照顧家人。」
康(化名)

鐵窗苦讀多年 為了典禮上的一刻抱擁

令他重新有夢的,全因已屆耄耋的父母,仍不辭勞苦,堅持每個月到訪一次。「再令他們失望,就枉為人!」入獄前只得中三學歷,面對終身刑期,反而下定決心重拾書本,約20年間,由報考會考開始,一步步考獲電腦科學士,去年底更獲資訊科技及互聯網應用理學碩士。

歷年來一本本厚重教科書、參考書,都是由兩老親自提來,在懲教署安排的證書頒發典禮上,他獲選為學員代表,「雖然唔係咩巴閉事」,但在台上向父母謝恩及展示改過決心,「大家都喊。」他猶記得,母親講過「你個衰仔,如果唔係咁勤力讀書,我真係唔鬼理你。」內儉的爸爸也輕抱他一下,談到此處,他不禁哽咽,「因為老人家見到自己仔仔咁長進,都……」他坦言平日只可隔住玻璃窗,拿着電話筒,只有在典禮當天才可觸碰到至親,有難得抱擁的一刻。

+1

平日限半小時的探訪,盡是閒話家常,如外甥女升讀大學、侄兒畢業等,再細碎的事,都成了他連接外界生活的窗口,「以前不會覺得父母那一輩生活算什麼事,只會顧自己。」入獄後多了與父母傾談,才知小時候住在徙置區,原來父母要到處問人賖油、鹽、米,只是不讓子女知道,可是疼惜之情,直至在牢獄才感受到。不離不棄其實從不輕易,康每每說起雙親,用情之深動輒泛淚。

整個訪談中,「好慚愧」是康的口頭禪,無論介紹自己時,遙想少年時,觸及所犯過錯時,笑談學有所成時。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