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路》編劇劉孝偉走過生死路:找到問題源頭 就容易企番起身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人生總有順逆境。
講死,《陰陽路》編劇劉孝偉最熟不過。年輕時以大玩靈異死亡的《陰陽路》系列打出名堂,在23歲之齡做編導,惟即使順境亦不敵電影低潮,要轉拍三級片兼做小生意,才可維持生活,但最後失敗收場。
遇低潮,生不如死,劉孝偉想過自殺,幸臨崖勒馬,人生大反彈。9年前他重拾課本,修讀兩個碩士學位,又開設社企,從事戲劇教育及年輕人輔導工作,如今更「重出江湖」開拍劇情電影《告別之前》,以另一手法大談生與死,「一係死,一係就活,人生莫過於係咁,如果你要活,就要咬實牙關行落去,正因為我珍惜,所以我唔會選擇死」。

人生大起大跌,再重來會更好? 劉孝偉:「當然你可以話如果以前做好啲,人生不止如此,但鬼知咩?如果我繼續做記者、編輯、總編輯,但依家《忽然一周》都摺左,紙媒衰落,結果無人知喎,唔可以咁望番轉頭。」(高仲明 攝)

死不去,就打不死,可謂《陰陽路》編劇劉孝偉的前半生。中二輟學後,18歲做記者,但編撰名人潘迪生患癌的新聞令他在行內再無立足之地。及後獲貴人扶持投身編劇,97回歸之時以《陰陽路》打出名堂,揉合恐怖與搞笑元素,深受港人歡迎,成為經典港式鬼片,促成他在23歲之齡做編導,幾年間出產十幾套港產片。他說:「其實真係好彩,一直都唔覺得自己好叻!」

走進低潮 「情況都幾大鑊」

不過,好景不常,2000年電影市道低迷,為努力生存,劉孝偉拍三級片又開水貨店,但3年後都不敵「沙士」的經濟低潮。店舖零生意,無錢供車供樓,「情況都幾大鑊」,當時連拍拖6年的女朋友亦提出分手。

情緒爆煲,他一度想自殺,「想燒炭,行咗區內咁多間便利店都無得買;諗過跳樓,但我住一樓又唔會跳得死;屋企無煮食爐,只有微波爐,無辦法(開煤氣)自殺」此時,家中寶貝狗走過來向他討吃,心中頓時有了牽掛,就選擇活下來。

一係死,一係就活,人生莫過於係咁。如果你要活,就要咬實牙關行落去,一係你就選擇死,但正因為我珍惜,所以我唔會選擇死。
劉孝偉
劉孝偉表示,要走過高山低谷,必須向前看,「我今年40歲,如果我要諗過去40年嘅嘢,帶住佢,我應該唔可以坐喺度同你傾計」。(高仲明攝)

再出發 「能夠接納自己,就會容易企番起身」

但要活下,需先為自己修補內心傷口。他讀過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社會工作)碩士、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自我療傷,面向自己,「無人本身係一個衰人,無人本身一出嚟會做錯選擇,當你找到問題源頭,你會對自己接納大咗,明白好多時你只係一個人;能夠接納自己,就會容易企番起身。」

他曾到大專院校教副學士及毅進課程,接觸好多被社會標籤為「讀書唔成、無鬼用、睇唔起」的學生。年輕時的過錯,令他感同身受:「當世界覺得你無希望,你點會有希望。」

創立社企「主力場」

故他決意要扶起這群年輕人,以戲劇令他們找回自己。2013年夏天,他創立社企「主力場」,延續戲劇與教育的社區服務,近年更策劃生死教育,教長者準備身後事,又舉辦跨代交流會,讓長者與青少年討論死亡,還「重出江湖」、由社企及善心人合資500萬元低成本開拍電影《告別之前》,向公眾談生與死。新片將於今年9月上映。

電影亦邀請本地多間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與前期製作,體驗行業實況。(高仲明攝)

打不死希望觀眾學會珍惜

戲路180度轉變,但都離不開一個死字。劉孝偉都苦笑道,「係囉,唔知呀,可能都命中注定」。他形容以往《陰陽路》式的死,是神秘、靈異兼娛樂性高,「等觀眾驚完又笑番,呀,咁都俾你嚇到」;同時,又滲入說教位,例如《升棺發材》就以殯儀行業為題,「話你知唔好呃人,如果唔係會有報應。」

今次執導的《告別之前》則屬劇情片,要感動觀眾,以三個患有絕症的病人,描繪三種死亡態度:無知、角力、豁達。「人終須要死,你點選擇過每一日呢?故事的人物都有共同點,就係因為某種執著而嘥咗好多時間。」

雖老生常談,但他期望大銀幕前的觀眾,學會兩個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