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動】港大女生追尋歷史空白 接觸左仔感六七不是非黑即白

撰文:黎靜珊
出版:更新:

六七暴動50周年,有人評事件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卻難佔歷史課本一頁位置。在此歷史時刻,火石文化出品、資深製作人黎文卓執導由舞台劇改編的電影《五月》,戲劇穿插暴動環節。拍攝現場出現一名年輕女子身影,在數名年過半百的六七經歷者旁,女學生顯得特別搶眼。

新蒲崗工潮掀起暴動序幕。(多維新聞網)

50年的五月,新蒲崗人造花廠工人因薪酬等問題,示威抗議並阻止出貨,釀成嚴重警民衝突,揭開數月罷工、戒嚴、炸彈恐嚇的黑暗日子。電影《五月》劇情講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至今,工會音樂導師與歌女的遭遇,去年11年開鏡。在拍攝現場,章詠欣是少有的「後生女」。章詠欣對這段「消失的歷史」有興趣,卻苦無接觸渠道,適逢六七動力成員不時到大學分享暴動經歷,於是與這班老左保持聯絡,然後被邀客串一角。

拍攝當日遇上天雨,「六七動力」成員高兆楨等人到達流浮山後,才獲通知拍攝取消。(黃偉民攝)

畢竟是戲劇創作,流浮山只是借景拍攝,並非六七年任何一個歷史場景。2017年4月12日,六七動力一行八人於天水圍西鐵站集合,等候公共交通工具深入流浮山拍攝電影《五月》。他們都已者年過半百,其中一名更屆耄耋之年。當日大雨滂沱、雷電交加,即使打傘也全身濕透。不料在前往流浮山途中,導演黎文卓助理致電義工領隊高兆楨,指天雨關係一連兩日拍攝取消。

暴動唔係非黑即白,而要各方面分析,例如當時人點解要參與?港英點處理?
香港大學學生章詠欣
章詠欣透過與「六七動力」交往填補對六七暴動歷史的空白。(黃偉民攝)

章詠欣是香港大學歷史系學生,有感所受教育中六七暴動內容空泛,在一次講座中認識「六七動力」,聆聽他們的經歷以補充空白。資深傳媒人羅恩惠花費四年時間,抽絲剝繭,從中、港、英等地搜集資料,追查六七真相,其中前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吳荻舟的筆記更是從未曝光。羅將資料製作成電影《消失的檔案》,於中文大學等地公開放映。觀看的「六七動力研究社」成員卻多有反感,其後曾闖入放映現場,造成混亂。問到章詠欣有否觀看《消失的檔案》,她指沒有。

催淚彈是港英警察常用對付示威者的武器。((Photo by Co Rentmeester/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透過講座及與六七參與者的交談,她認為六七暴動主因是「推翻港英政府」,正如當今年青人對政府多有不滿,繼而上街參與示威活動,可算歷史重演。五十年代警察被左派批評「白皮豬(白人警)、黃皮狗(華裔警)」,皆因貪污兼執法無理,是一個派宣傳單張都會被捕的年代。

蘇屋邨前昌華街、興華街及長發街,是炸彈旺地,拆彈場面深深印在居民腦中。(梁融軒攝)

職工盟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秘書鄭清發,1967年讀四年級,家住蘇屋邨。他親見街坊在大廈撒單張,然後被警察拉到公務員宿舍毒打,「(慘)叫到對面(蘇屋邨)都聽到!」六七動力研究社副社長陸德成憶述,5月6日新蒲崗大有街人造花廠騷亂,他與工會師兄弟買數個菠蘿包、雞尾包到場支持。在封鎖線外的爵祿街,見到警察以長警棍擊打示威工友腹部,使其吐血。他後來投入「反英抗暴」,7月份被捕關進赤柱監獄。

50年過去,六七歷史,有多少未揭的真相?對當今人有多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