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湖街市老裁縫 穿針引線50年 難忘中學時光:再嚟過會勤力讀書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一對巧手,為少女修補好背囊破舊的拉鍊,換來網上的讚賞,大家都呼籲要多「幫趁」,然而這雙巧手的主人,已年逾70;雖獲街坊、網民讚揚,他只期望繼續默默耕耘。
大埔老裁縫曾伯二十出頭的時候,已為生計從鄉下來港學師造西裝,「穿針引線」50年,行業早已式微,他便擠身街市一隅開改衣店。
早前,老裁縫獲網民激讚手勢好,得到過千讚好,但原來雖與針線有着半生緣,至今念念不忘的卻是中學時代的數學公式:「如果重新嚟過,我應該好勤力讀書,學多啲知識!」

75歲的曾伯除修補破衣物外,也自行修補斷掉的眼鏡框。(曾向銓攝)

大埔寶湖道街市內,有一條寬闊的通道分隔兩邊,一邊店舖凋零,剩下中醫診所和舊書店等;另一邊則擠滿花店和改衣店,人流算是較密集,然而大多是街坊與店主在狹窄巷道「打牙骹」,消磨一個下午。其中一間改衣店,店內兩旁各擺了工作枱,放着衣車和熨斗,店主曾伯伯獨自兩頭忙。

有網民在fb分享光顧曾伯伯的經歷,獲千人讚好。(fb Tai Po群組貼圖)

然而,他的店在網上世界熱鬧得多,因有女網民早前光顧曾伯,修好背囊,並於fb群組大讚他手勢好、收費便宜,更藉此呼籲要珍惜舊物,獲過千讚好。網民熱情回應,曾伯卻淡然道:「網上嘅嘢唔識喇,跟唔到喇」,每日太多人客,早已忘記那女孩和背囊,訪問當日,曾伯只顧盯著西裝褲,而皺紋滿佈的雙手不曾停止,每針每線都流暢得如機械,「後生嗰陣呀,個鬼佬睇見我揸針,企住喺到睇,話我隻手好似engine咁呀,依家慢咗喇。」

原來昔日曾伯打工的製衣廠專做政府制服生意,接了阿拉伯10萬件軍服的訂單,在芸芸數百工人中被留意稱讚,現時說起仍笑逐顏開。

年輕時獲讚「engine手」

曾伯伯廿多歲時學師造西裝,在洋服店打工,但人手造西裝成本太貴,行業逐漸式微,直到將近50歲、90年代初才於寶湖道街市開店改衣,店內一部「兄弟牌」衣車便是由當時使用至今。

識造西裝,一般改衫當然難不到他,一個半小時便改好4條西裝褲,連背囊、不織布環保袋都可修補。改好了便掛在勾上,4時許接近收舖,街坊陸續回來自取。

曾伯伯憑記憶寫下中學學過的公式。(曾向銓攝)

老裁縫最愛原是數學

拿起針線50年,要放低絕不容易。訪問期間,曾伯突然抬頭說要考考記者,「睇你咩料先」,為出數學題放下手頭工作;好不容易解答了,他才繼續開口。

曾伯伯稱,年輕時在內地讀中學,自問不算勤力,功課考試都是「求其應付」,唯對數學情有獨鍾皆因「唔使點讀,有啲天份」,那時更當上數學班代表。

曾伯伯數學題:
在不增加/減少數字的情況下,加什麼符號可令左邊的3個數字等於6?

2 2 2 = 6
3 3 3 = 6
....
....
8 8 8 = 6
9 9 9 = 6
 

 

然而,碰巧當時新中國剛建立,百廢待興,口講毛澤東思想比維持實際生活重要,曾伯就讀的中學由官方設立,求學當然不是求分數,「最緊要『紅』,支持共產黨...…但食都無得食,咪同阿哥落嚟(香港)。」

為生計棄學來港

二十出頭才中學畢業,曾伯為生存來港,落腳荃灣搭鐵皮屋,在布廠日做12小時,從此無再上學,「有咩可惜吖,為生活無辦法。」

來港半個世紀,學會造西裝,也經歷行業式微,早已成家立室的曾伯仍記得中學的那些數學公式,「如果重新嚟過,我應該好勤力讀書,學多啲知識。」

過去的早已過去,曾伯伯每日開舖基本上做不停手,閒時才玩IQ題自娛;曾伯有血壓低,加上年事已高,早想退休安享晚年,「改衫過吓日晨架咋,唔想做咁多,你唔好叫人嚟呀!」曾伯伯多次表示,不要在網上寫他手勢好,「害」他繼續工作,不過說罷依然密密做,喃喃說退休坐公園好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