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治療師與病人同行30年 研VR訓練助病患重過正常生活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職業治療、物理治療予人枯燥乏味的感覺,只是機械式重覆動作。從事職業治療逾30年的吳倩華,一直沒有停步,為讓病人重投生活構思新點子。她某次在海洋公園遊玩,留意到長者玩虛擬實境(VR)遊戲,玩得不亦樂乎,便構思為醫院引入VR技術,設計多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有趣訓練,治療中風、傷殘等病人,讓長期沒踏出病房的病人重拾平常生活,重享逛街、買餸的樂趣。每年百多名病人得益於有關訓練。
吳倩華今年獲醫管局頒傑出員工獎嘉許。

吳倩華的職業治療生涯已有30年。(盧翊銘攝)

吳倩華現職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主管,過去任九龍醫院職業治療部主管,她認為除了要令病人重新站起來走路,更重要增強病人信心,重投過往的生活,「(有病人傷後)不敢到街市,怕跣倒,又覺得用扶手電梯會阻礙別人,很醜。」

VR助復康

逛街、飲茶等日常活動對病人而言毫不簡單。吳倩華稱,恆常的治療方法在這方面幫助有限,病人對生活依然感到無助恐懼。直到一次在海洋公園水母館,見到有長者玩VR遊戲玩得很快樂,「不覺攰」,便啟發她引入VR到醫院,讓病人在完成復康療程前「熟習」重投正常生活的技巧。

虛擬過馬路系統。(醫管局提供)

自2005年起,九龍醫院已將VR技術應用在認知訓練,開發了5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小遊戲,每年有100至200名病人使用,包括模擬使用自動櫃員機、超市購物、乘搭港鐵等,近3年新增過馬路、乘扶手電梯等訓練。

細節貼近病人生活

為更貼近時下生活,這些訓練在設計上會不時更新,或加入現實場景。吳倩華舉例,很多年長病人常到黃大仙大有街街市,醫護人員遂紀錄該處的埸景及聲音、交通燈維持的長度,改善過馬路模擬訓練,「(病人)好開心,說今日可以去街市買生果。」這些模擬訓練取得成效,香港十數間醫院的職業治療部已經採用,吳倩華稱,未來期望開發更複雜的系統,幫助病人重新適應工作,繼續與病人「同行康復之路」。

 

獲獎團隊代表:左起為婦產科資深護師黃思琦、顧問護師(母乳餵哺)林志愛、兒科病房經理梁美達。(盧翊銘攝)

另外,獲頒傑出團隊獎的為伊利沙伯醫院「愛嬰醫院運動團隊」。伊院去年獲認證為愛嬰醫院,其母乳餵哺政策可謂「一條龍」,照顧到孕婦產前、產後需要。顧問護師(母乳餵哺)林志愛表示,院方安排產前個別諮詢解答疑難題;產後短時間內安排母嬰有肌膚接觸,留院期間做到母嬰同室,增加共處時間,護士亦會指導餵奶技巧;出院後,母嬰覆診的健康院所使用的評估紀錄與留院期間的一致,確保母嬰得到一貫支援。

母乳餵哺率約90%

去年伊院母乳餵哺率為88.4%,對於「愛嬰團隊」今次獲獎,林志愛謙虛地指,其他公立醫院都正努力取得「愛嬰醫院」認證,伊院只是走得比較前。她坦言,提高母乳餵哺率需要有突破,未來會與其他醫院分享交流,亦希望社會認同母乳餵哺。

醫管局自1993年起每年舉辦「傑出員工及團隊獎」,按以人為先、專業為本等準則評選員工,今年共5人獲選傑出員工、7隊獲選傑出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