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間公院推外骨骼機械人訓練 脊椎膿瘡病人從寸步難行到越行越遠

撰文:鄧宇詩
出版:更新:

對於脊椎受傷病人,外骨骼康復機械人是他們重新學習及掌握走路技巧與感覺重要伙伴。麥理浩復康院自2017年起推行外骨骼機械人康復服務先導計劃,病人可以100元至135元接受服務。

到去年9月,麥理浩康復院、九龍醫院、大埔醫院三間醫院正式將服務恆常化,至今年9月,三間醫院已利用外骨骼機械人進行2295次訓練。有患脊椎膿瘡病人回想訓練前後,形容首次訓練時「寸步難行」,但兩至三節已經可以「越行越遠」。

+4

外骨骼機械人應用趨普及,協助脊髓受損及中風等病人重新學習走路的外骨骼機械人,在MIRROR演唱會事故中受傷舞蹈員李啟言(阿Mo)亦曾以外骨骼機械人鍛鍊肌肉。醫管局轄下的麥理浩復康院自2017年起推行外骨骼機械人康復服務先導計劃,主要協助脊椎受傷患者以及脊椎功能障礙的長者進行治療。

傳統外支架需患者康復至具一定體力 或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高日藍指,若使用傳統外支架需患者康復至具一定體力,有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加上使用硬以及塑膠的傳統外支架會令步態變差,而外骨骼機械人可托起病人的重量,再以機械方式協助病人行動,對患者體力需求較少,亦無需多位物理治療師在旁協助,令病人在病房期間就能接受治療,以免錯過3至6個月的治療黃金期。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高日藍指,若使用傳統外支架需患者康復至具一定體力,有可能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廖雁雄攝)

外骨骼機械人能讀取出力程度步姿等數據 助設計治療計劃

麥理浩康復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黃志筠表示,使用傳統方式訓練至少需要2位物理治療師加上1位支援同事協助患者訓練,使用外骨骼機械人則只需1位物理治療師以及1位支援同事協助。她又提到,外骨骼機械人能讀取病人不同數據,例如步伐,患者每邊腳出力程度、步姿等,物理治療師可按相關數據調整外骨骼機械人的阻力,讓患者進步。她指,使用傳統外支架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病人行走,無法得到相關數據,外骨骼機械人能協助物理治療師更有系統地計劃治療。

現時61歲的李女士在去年3月初上腹痛,其後病情惡化,雙腳癱瘓,3月中到瑪麗醫院檢查發現脊椎有膿瘡,隨即接受手術。當李女士傷口復原後,物理治療師在使用外骨骼機械人前,先與李女士進行先前訓練,讓李女士能坐得更久,再使用外骨骼機械人。

先前訓練為期約1個月,經11節使用外骨骼機械人訓練,李女士由只可以行167步,進步至可行473步,大約3個月後李女士就能在使用助行架下步行。李女士形容,第一次接受訓練時「寸步難行」,但在進行2至3節訓練後已經可以越行越遠。

麥理浩康復院、九龍醫院、大埔醫去年9月起恆常化 一年進行近2300次訓練

自去年9月起,醫管局於麥理浩康復院、九龍醫院、大埔醫院正式展開服務,3間醫院各有1部外骨骼機械人,截至今年九月,3間醫院已以外骨骼機械人進行2295次訓練。病人在住院期間,住院費用已包括外骨骼機械人康復服務的費用,在專職醫療診所接受治療,首次收費為135元期後每次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