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地震|大部分人感覺到?第三烈度地震罕見?梁榮武有解釋

撰文:羅俊文
出版:更新:

天文台今日(11日)發出報告指,大嶼山梅窩附近下午1時22分發生一次2.0級地震,天文台初步分析顯示,本港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三度,即室內有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震動。有專家指,第三烈度地震屬相對較弱的地震,大部分行人應感受不到,又指類似烈度的地震,香港每年都發生兩至三次。

天文台表示,今次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2.27度,東經113.98度附近,即香港天文台之西約20公里(即距離香港之西約20公里),震源深度約10公里。

梁榮武:類似烈度地震每年有兩至三次

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表示,第三烈度地震屬於相對較弱的地震,大部分行人應感受不到相關震感。對於今次的地震是否罕見,他就指類似烈度的地震,每年香港都發生兩至三次。

+3

他補充,天文台一向負責監測地震,土木工程拓展署則負責分析香港地震風險。梁榮武引述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一份研究報告指,香港經歷第五烈度或以上的復發周期,約為30年至40年一次,經歷第七烈度或以上復發周期,約500年至600年一次。

據天文台網頁資料顯示,近年香港有感地震的數目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自1979年香港短週期地震記錄儀網絡投入運行以來,平均每年記錄大約兩次局部地震。

梁榮武稱,天文台一向負責監測地震,土木工程拓展署則負責分析香港地震風險。(資料圖片)

天文台曾指香港發生大地震機會微

香港天文台於1979年設立了短週期地震監測網。自監測網建立至2024年3月11日,天文台共錄得102次香港市民感覺得到的地震。

天文台指,世界大部分的強烈地震都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香港位於歐亞板塊內,而並非處於板塊邊緣。著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歐亞及太平洋板塊的邊界並貫穿日本、台灣及菲律賓。香港距離這條活躍地震帶頗遠,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

翻查天文台記錄顯示,2019年12月5日,香港長洲附近錄得1.4級(第三烈度)地震,當時有逾10名市民報告有感地震。本港10年前亦於大欖涌水塘附近發生過1.8級(第二烈度)地震,當時有超過50名市民向天文台報告有感地震。

過去約100年間,在香港附近地區錄得最強烈的一次地震發生於1918年, 震央位於距本港300公里以外的廣東省汕頭地區。香港把該次地震的烈度定為六至七度, 地震造成部分樓房結構出現裂紋,而一所位於中半山的學校更因受到地震破壞而須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