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選擇性的「有為」 政府,你究竟重視什麼?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日前,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質詢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為何房署轄下屋邨的休憩用地沒有設置供公眾人士使用的飲水機。這看似是小事一樁,但從張炳良的回應可見政府的管治思維與管治作風。

張炳良答道,《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並無就提供飲水機方面提供指引,而飲水機亦不是現有公共屋邨的標準設施。他認為市民如果需要飲品,可以自攜飲品於有關場地享用,或在屋邨的商舖購買。

從張炳良回應房署轄下屋邨的休憩用地沒設置公眾飲水機一事上,可見政府的管治思維與管治作風。(資料圖片)
根據去年一項調查,超過6成受訪者認為香港公共飲水機不足。(Wikimedia)

「飲水機不是現有公共屋邨的標準設施」正是問題所在,張炳良卻視之為答案。這是典型「凡存在必合理」的官僚主義思維。至於叫市民自帶或購買飲品,令人想到的是「何不食肉糜」的歷史故事。不過,問題的真正核心,不是政府只想維持現狀。實情是當政府不想推動改革,便會搬出「指引」作「護身符」;但倘若政府要遂其所願達致某一目的,卻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甚至改弦易轍也在所不惜。那些政府想要推動的事情,細究起來,涉及的往往是經濟而非民生,有時候更是重經濟、輕民生的荒謬事。經濟好了,大商家肯定可以從中獲利,但受惠的卻不一定是市民。這令人不禁要問,政府,你究竟重視什麼?

「無先例不做」則香港何來?

較之「全民退保」,設置飲水機也算是微不足道,但政府官員處理兩件事情的態度如出一轍。香港已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沒有「全民退保」的發達社會,但議題拖延日久,仍無法推進。在4月的「全民退保」諮詢會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明立場對「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保」有所保留。

她重申,「全民退保」危及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更會拖累政府要處理的其他退休保障項目,例如長者醫療、長者長期護理服務;並會壓縮政府在其他政策範疇的開支,例如教育、交通、基建。她強調,在人口急速老化的情況下,「全民退保」的方案遲早入不敷支。

在4月的「全民退保」諮詢會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明立場對「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保」有所保留。

這套說法或許比張炳良的「何不食肉糜」論較能入耳,但其實同樣站不住腳。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其實大有提升的空間,稅率不高,稅基淺窄,有充分的條件調整收入結構。日本的所得稅和消費稅都比香港高得多,更徵收資產增值稅,但到今日仍算是經濟強國,還是香港人心儀的國家。李嘉誠先生大量投資英國和歐洲,看來不會是因為那裏的稅率比香港低吧?

當然,司長也沒有給出具體的數據,例如「遲早」是什麼時候?加稅要加多少?該加窮人的稅還是富人的稅?既然政府給「適合」拿退保的市民畫了一條「8萬資產」的線,那為什麼不給富人也畫一條多少資產以上便應繳更多稅的線呢?

民間對政府處理全民退保議題感失望。(資料圖片)

歸根究底,林鄭月娥彷彿只是在說:過去香港沒有「全民退保」,現在也沒必要有。但是我們不禁想問:過去沒有,便代表現在不該有,將來不能有嗎?

如果按照「無先例不做」的邏輯,那麼政府為什麼要建高鐵呢?為什麼要建港珠澳大橋呢?又為什麼要建機場三跑呢?上世紀香港的經濟奇蹟是從何而來的?

涉及大財團利益 政府非常「有為」

反觀另一面,政府在某些涉及商界巨大利益的事情上卻非常「有為」。假如有「指引」阻礙其行事,便會採取「大刀闊斧」的「改革」。例如機場三跑,因背後涉及多家大財團的利益,工程自然「事不宜遲」。所以政府「創意無限」,竟然想繞過立法會撥款,直接由政府出資。政府在推動這類有利於大商家的「改革」時,何其雷厲風行。假如在「全民退保」議題上也如此「創意無限」,相信一早便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又例如,回歸以來香港的戲院數量銳減。上世紀90年代,全港戲院多達120間,現在減少至僅47間;座位總數由高峰期的12萬減至目前不足4萬,北區和大埔區的60多萬居民,想看電影,最近要往沙田或元朗,因為區內一間戲院也沒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戲院是政府規劃中的社區設施,是硬性指標。但後來,政府將商業及零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的,為了讓地產商自由調整可建樓面面積,於是將戲院作為社區設施的硬性指標剔除,結果新的商場建設都不會有戲院。那些被刪除戲院的面積哪裏去了?多數變成能收到更多租金的零售店舖或寫字樓,戲院失去獨立地位,變成商場的「附庸品」甚至「犧牲品」。

建設三跑,有利經濟,但市民的收入並不會增加。(資料圖片)

由此可見,政府判斷一件事「可為」還是「不可為」,往往不是以有沒有「指引」作為標準;也不是一定要維持現狀,而是以涉及哪一方的利益為首要考慮。若改革的持份者包括既得利益集團,政府推動改革往往顯示出較大的政治決心。這無法不令人懷疑,在他們思考政策利弊時,民生究竟佔有多少分量?經濟發展重要,是否因為必然有利於商界?他們如何理解經濟發展與民生的關係,市民又是否認同他們的觀點?發展旅遊業,租金上升,地產商受惠,普通人的工資上升了嗎?建設三跑,有利經濟,但市民除了要付更高的機場使用費之外,他們的收入會增加嗎?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既然如此,市民有什麼支持的理由?

政府官僚作風 驅使抗爭日趨激進

飲水機也許是小事,但其實將各種小事放一起就是大事,「全民退保」更是大事中的大事;而事無大小,只要不符合政府的施政和理財思路,政府的態度都是官僚的。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近年香港的抗爭日趨激進,光靠一小部分人的煽動是不可能造成蔓延之勢的,香港政府必須捫心自問:有沒有認真傾聽民間的聲音。假如一味以官僚作風回應抗爭,其所不欲則搬出「指引」,其所欲則不惜修改「指引」;這種情況下,「指引」只是符合政府推行政策的一面擋箭牌,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毫無社會公義可言。假如政府依舊這樣任性妄為,不顧民間疾苦,實很難怪責香港的年輕人用愈來愈激進的手段抗爭。

黎明首場演唱會突然取消,第一時間親身向歌迷道歉的手法廣受好評。(網上圖片)

最近藝人黎明處理演唱會取消的手法廣受好評,他第一時間親身向歌迷道歉,將作為他「衣食父母」的粉絲放在首位。連一個藝人也知道如何與市民溝通,高薪厚祿的官員卻忘記自己公僕的身分,令人髮指。我們針對的是麻木不仁的官僚文化和體制,而非林鄭月娥和張炳良。林張兩位相信都是能幹的官員,前者曾經活躍於社運,被普遍認為關心民間疾苦,後者更是泛民出身,曾經積極支持社會改革和公義。希望他們能夠更多體恤民情,不要忘記自己從政的初衷和失去年輕時候的抱負,不要將自己改造為既得利益的保護者,被自己曾經批評的官場歪風所左右。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