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一地兩檢司法覆核突顯港人偏見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上月14日在立法會通過,同月22日刊憲成為香港法例。立法會前議員梁國雄等人就此入稟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法庭上周指示案件排期於10月底審議,當日梁國雄等人於庭外高舉「呢度係香港人嘅地方」的標語,甚具煽動性。近年來,「中港矛盾」爭議在香港紛紛攘攘。民粹主義之所以在社會迅速滋長,原因是部分人憂心港人治港會日漸褪色;惟守護港人治港之道,在於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認清自身缺點、優勢。繼續煽動敵我矛盾,對香港競爭力不足的問題置若罔聞,不但不能逃過「被規劃」的命運,效果更會適得其反。

由中港矛盾激起的負面情緒近年不斷在香港滋長,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新移民的歧視,視新移民為社會問題的根源;其二是對內地政策抱有懷疑乃至敵視,認為中央任何對港政策都有弊無利。這兩種情緒不時匯流,形成逢中必反的意識形態。回歸後中港之間難免出現摩擦,但絕對不應將這些摩擦無限放大。

平情而論,梁國雄多年來為新移民爭取權益,也曾多番批評本土派煽動種族仇恨,其政治立場與本土派判然有別。但是,前述的標語強調我者與他者之別,陷入種族主義的窠臼。當日同場的還有青年新政的梁頌恆,他過去憑藉右翼民粹主張冒起,梁國雄與他們同舉標語,實屬不智。

近年來,右翼民粹主義席捲全球,不少歐洲政客借反難民等排外議題勝選,香港有部分政客乘此冒起。一般而言,泛民主派的成員不會同意民粹主義者所為,亦同情逃到歐洲的難民的遭遇。但對香港出現的歧視新移民等類似問題,他們立場有時卻搖擺不定。民粹主義的影響日深,掩蓋了社會結構性不公等根本問題,泛民政客不應與本土派茍合。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掃除偏見 認識中央對港政策

至於對中央對港政策的偏見,在泛民主派圈子則是司空見慣。他們多年來爭取民主,情實可嘉,但他們在政治現實下只能擔當反對派,經年累月,他們的自由主義的政治信仰也荒腔走板,流於教條主義,失去了對問題的客觀判斷。

泛民主派素來反對一地兩檢,指其違反《基本法》,並批評中央將內地法例強加於香港。觀乎五宗司法覆核的內容,主要圍繞《基本法》條文。其司法覆核的理據在普通法體系下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無論香港人多麼不能接受,中國憲法確立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集立法、決定、任免及監督的權力,而且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觀乎中國《立法法》第8(3)及第9條,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對「特別行政區制度」尚未制定的法律有最終決定權,人大常委會確認「一地兩檢」符合基本法,並非如泛民以至一些法律界人士所指的毫無依據。過去人大常委會並不乏就香港事務作出決定的個案,釋法即為一例。

此外,循司法覆核處理一地兩檢問題,固然是香港法例所許可,我們亦相信司法機構會公允處理司法覆核,但是必須深思「有權用盡」所帶來的政治後果。泛民主派常批評內地「專制」,但他們卻每每抱有幻想,以為鬥爭不會帶來政治後果。事實上,就算今次法院裁定《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違反《基本法》,最終也可能招致釋法並重複過去「宣誓事件」的結局,這相信是香港人不樂意看到的。

一地兩檢的矛盾源於兩地政制、文化之別。回歸後,香港不可避免地與內地有一定程度的摩擦,港人固然不需要全盤接受內地的一套,但至少要有基本認識,不應以偏見看待中港關係。港人期望中央維持港人治港,誠可理解,香港的部分制度亦有其優勝之處,理應保存。問題在於,以敵我矛盾看待中港關係,根本無助取回主導權。其實,「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也曾在訪問中指出,「它(中國)經濟比你好,現在不用靠你,為何給你這麼多權力?」意味着港人治港日漸褪色,源於香港經濟地位今不如昔。矛盾的是,既然關注香港的前景,為何不認真看待大灣區、高鐵等可為香港帶來經濟效益的項目,反而盡一切方法之能事,將其妖魔化?

高鐵西九龍。(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維持港人治港 必先自強

內地的政治、法制固然有很多尚待改善的地方,但是將所有中央對港政策視為陰謀,卻是毫不實際,只會令香港進一步喪失自主權。港人理應明白,香港的地位早已岌岌可危。以大灣區為例,坊間曾有香港、深圳、廣州三足鼎立之說,但是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近年已超過香港,隨着廣州、佛山同城化,其經濟實力亦將在香港之上,在這個格局下,香港難成大灣區的龍頭。如果政府繼續無所作為,市民、政客如果繼續誤判形勢、執迷意識形態鬥爭,未能在國家規劃、省市競爭中找到自身位置的話,最終只會因為不思進取,招來「被規劃」的局面。

同樣地,港人不應只看到高鐵的壞處。政府監管施工不力,致其造價逾800億元,固然反映其懶政無為,但是這不代表高鐵物非所值。2000年,香港運輸局提出《鐵路發展策略2000》,把經研究篩選出來的新鐵路方案歸納為六大項目,包括連接九龍市區與邊界的區域快線。運輸局後來與深圳政府及內地鐵路部門探討用磁懸浮技術興建區域快線的可行性,時任特首董建華進一步向中央提出以磁懸浮技術興建連接香港和廣州的高速鐵路。當時民主派未有激烈反對。中央其後立項研究,項目正式命名為廣深港高速鐵路。

後來,中國的鐵路急速發展,於2004年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建設1.2萬公里以上的「四縱四橫」客運專線,及至2016年,更進一步推出「八縱八橫」計劃,計劃在2020年將全國高速鐵路增至三萬公里。內地高鐵發展如日方中,但是港府監管不力,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拖延到今年第三季才可以通車。

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政府對於高鐵的載客量並不樂觀,觀乎2015年「最新預測」,估計高鐵每日港客為6.38萬人次,比2009年的預測人次少5,500,相當於每年少逾200萬人次港客。2009年,當局估計若2016年高鐵通車,商務客將佔總客量36%,但是按最新預測則只有23%。政府態度悲觀,也許是害怕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但也暴露其目光狹隘。然而,這決不代表高鐵沒有經濟效益。政府應從大灣區、「一帶一路」地區規劃看待高鐵。當高鐵開通,香港與珠三角將形成真正的一小時經濟圈,到上海和北京也只要八至九個小時,高鐵亦將讓香港連接中老高鐵、中泰高鐵,以及北京至莫斯科高鐵,配合「一帶一路」發展。從長遠看來,香港人應善用高鐵,配合國家規劃,穩固香港地位,而非消極地以意識形態看待問題。

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香港「被規劃」的原因,在於政府未有自強,而香港的社會問題,是由社會的結構性不公所造成,歧視新移民只會模糊焦點。政客、市民只着眼於中港矛盾,不但令問題失焦,亦縱容了政府繼續無所作為。中港磨合固然需時,雙方出現摩擦不足為奇,但政客借此挑動民情以賺取政治本錢,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只會掩飾了社會問題的本因,窒礙社會發展。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16日出版的第12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