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配合國家規劃發展是為美好生活努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一(8月23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柳權率專家團訪港,期間先後出席了「把握國家『十四五』機遇,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宣講會與「把握『十四五』機遇,融入『雙循環』格局」講座,向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講解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內容,在面向港府官員的宣講會上,他指出對接國家規劃「不僅包括政策對接、產業對接、市場對接,也包括理念對接、思路對接」,而其中一項需要對接的理念、思路,便是要建立明確的價值觀指引,尤其是透過開放性、區域性發展為實現市民美好生活作出努力。

細看「十四五」規劃篇首,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指導思想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而且緊接在堅持黨國政治體制之後一條必須遵循的原則便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體工作則是「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發展為了人民」,以及「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至於跟「十四五」規劃同時提出的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一樣也包含了要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可見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在國家發展規劃裏處於很重要的位置。

8月23日上午,「把握國家『十四五』機遇,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宣講會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舉行。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出席宣講會並致辭。(中新社)

實現美好生活是管治之責

不得不說的是,無論是幫市民實現美好生活,抑或推動香港社會發展,作為管治者的香港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顯然皆責無旁貸。黃柳權在宣講會上明言港府官員「肩負着管治好特區、發展好特區的重要職責,在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等方面承擔重要責任」,又在講座致辭提到「立法會作為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對於推動香港發展負有重大責任」。這兩段話,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反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關於在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上「管治者不單是指特區政府,亦包括立法人士和社會大眾」的說法。

儘管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方針,但這絕不代表國家對於管治班子幫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要求不適用於我們。在7月舉行的「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講話,對治港者提出五個「善於」的希望和要求,其中第二個和第三個分別是「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做擔當作為的愛國者」、「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做為民愛民的愛國者」;黃柳權上周在參加「活力與機遇:共建美好灣區」青年分享會後,亦特別重申凡是符合夏寶龍五個「善於」的管治團隊就應當支持。這些言論都指向香港管治班子必須為讓市民獲得美好生活而努力。

事實上,國家對治港者的這項要求,甚至在現屆政府上任之時已經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一眾高官當面點明。2017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指出,落實「一國兩制」旨在「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諷刺的是,港人生活質素嗣後幾年倒是每況愈下,像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研究就顯示本地生活質素得分從2017年起停止升勢,數值由106.57分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104.76分和2019年的101.39分,距離美好生活的實現可謂愈走愈遠。

以開放態度投入區域發展

管治者若真想達致幫當地居民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唯一可行手段只有依靠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港人當下應該學習全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十四五」規劃的首要原因。況且正如黃柳權在立法會講座發言裏所強調的,解決香港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恰恰在於推動本地發展,「儘管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但不發展或發展滿足不了市民對幸福生活的需求才是最大的風險」,故此他認為香港現時迫切需要「盡快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社會共識……增進團結、凝聚共識,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設、謀發展上來。」

中聯辦主任駱憲寧呼籲香港認清國家規劃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發展方向。(中新社)

這種發展還要是一種開放式、區域性的持續發展,並非過往香港那種畫地為牢、坐井觀天而徒取「發展」二字為名的自我催眠。真正的發展不能單靠本地生產總值規模或其他僵化指標衡量,而且必須隨着當前環境和格局的變化不斷改進,所以實質上可以跟「改革」作交叉和融合理解。真正的發展也不能只懂得自我為中心,切忌死抱着昔日的成功經驗,拒絕接受進步創新,同時又要堅持包容普惠、平衡共贏。尤其我們身處香港這塊因一時歷史契機得以發迹崛起的彈丸之地,更應該格外留意跟鄰近地區以至整個祖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和共同發展。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憲寧於宣講會致辭時簡單的一番話,剛好為香港未來的新發展路徑提供很好的註腳。他就此課題分享了三點看法:一是「認清國家規劃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發展方向」,二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香港的競爭優勢」,三是「善用國家政策支持,努力開創香港發展新未來」,總括來說即是呼籲香港拋棄傳統發展模式、徹底展開改革進程,並且認清自身的既有經濟地位、區位優勢和營商環境全部都跟內地息息相關,繼而透過把握國家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抓緊日後國內、國際新一輪歷史發展出現的機遇,這樣才有望「打造新優勢,作出新貢獻」。

香港應積極主動配合國家

令人遺憾的是,今次國家派遣宣講團來港的過程本身,其實便說明了本地管治精英可能根本未能做到前述要求。儘管「十四五」規劃涉港章節諮詢過港方意見,但是它終究僅佔整個規劃的一小部份;何況「十四五」規劃主體內容多數見於去年10月五中全會的中央委員會建議,特首卻要等到正式通過的兩個月後才請求北京派人講解,在在反映政府內部欠缺掌握國家政策文件的積極意願和理解能力。至於某些代議士在聽畢宣講後居然向專家團提出諸如「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抓緊機遇」、「發揮什麼作用」等空泛問題,或者功利地索求惠港措施及其他「大禮」,更完全顯露出他們水平之低。

「擁抱『十四五』,融入『雙循環』」高峰論壇。圖為(前排左三起)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博士、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柳權、中聯辦副主任尹宗華、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名譽會長孫煜和其他嘉賓在高峰論壇上合照。(中新社)

國家規劃從宏觀角度佈置了全局發展戰略,從中瞭解國策和配合執行則是地方管治者的應有之義。以廣東省為例,該省以至其下各市政府在香港慢慢等待中央派員宣講的這段期間,通通都召開過多場學習會和完成自身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到近期還一直有就當地的數字政府改革、金融改革、殯葬事業發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等議題出台專門文件;連跟香港同樣擁有特別行政區地位的澳門,亦早於2016年開始發布自己的「五年發展規劃」,當中明確提到澳門要如何落實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對接……唯獨只有香港,從來沒有想過主動因應國家規劃制訂本地執行方案。

認識國家規劃、融入發展大局,不能停留於鸚鵡學舌地重複中央官員話語,而是需要知曉怎樣在國策框架下構建本地發展藍圖,設計期間也不可能忽視配合鄰近區域。未知幸還是不幸,擺在港人眼前很快就會迎來一場實戰考核,那便是國務院新近公布粵、港、澳三地將合辦下屆全國運動會的消息,賽事項目分工與籌劃的過程固然會測試特區政府能否真正跟毗鄰區域良好協作,活動後續發展無疑也可看出香港能否像過去其他舉辦全運會的省市那樣將此轉化為改善居民生活的動力。衷心寄望主事官員屆時別再一次放過此等大好良機!

敬請留意2021年8月30日出版的第280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