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香港三大結構矛盾 特首候選人要有答案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路透社)

隨着國務院在1月16日(周一)下午正式批准林鄭月娥與曾俊華辭任司長,兩人先後宣布參選特首,正式加入戰團。雖然已正式公布參選的,還有前法官胡國興和前行會成員葉劉淑儀,但以當前的戰況來看,今屆特首選舉相信是一場「雙司大戰」。論政治實力與民意支持度,現時兩人可謂各有千秋,惟要成為稱職的特首,更關鍵是能夠為香港解決一系列結構矛盾,這將是林鄭月娥、曾俊華,以至其他特首候選人的選戰必答題。

以林鄭月娥的選情來看,她的最主要的參選資本,應是獲得港澳辦、中聯辦等港澳事務行政機構支持,這支持甚至包括向手握大量選委票的建制派積極拉票。當然,港澳事務行政機構的鼎力相助,並不等同北京最高領導層已一錘定音「欽點」林鄭月娥,但現實上已令她的選情看漲,勝算大增。例如最近有民調顯示,獲最多市民支持的候選人雖非林鄭月娥,卻是有最多市民估計她的當選機會最高。

至於曾俊華方面,他手握的最大籌碼,是他在各個主要民調中,民意支持度都一直領先其他參選人。如民主黨在1月17日(周二)公布的民調就指,曾俊華的支持度達32%,較林鄭月娥高出8%。此應是反映了不少港人期望修補社會撕裂、重拾和諧,所以形象相對溫和、親和力較高的曾俊華,遂在民意上較為佔優。

最根本矛盾源自經濟結構 已成香港老大難題

但無論是林鄭月娥也好、曾俊華也罷,又或是其他的參選人,要成為一個稱職的特首,除靠政治資本與打民意牌,最核心的問題其實是必須成為一個積極有為、敢於承擔,帶領香港解決一系列的深層次結構矛盾的領袖。下任特首所面對的,應有三大矛盾:深層次結構矛盾、政治矛盾、中港矛盾。

深層次結構問題是香港最根本的矛盾。此矛盾源自經濟結構,在香港回歸前已經存在,回歸後更不斷惡化,已成香港的老大難題,造成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衝突,為香港最根本的矛盾所在。由於香港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於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造成經濟結構日趨單一,能真正受惠於經濟發展的僅限於少數精英階層,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時至今日,香港734萬人口中,竟然還有多達97萬人活在貧窮線下。經濟結構單元化,同時也反映在香港的創新科技、創意產業發展長期滯後,令香港的競爭力每況愈下,被新加坡、上海等對手超趕,也令年輕人缺乏可一展所長的舞台,導致上流困難,增加對政府的怨懟,以至世代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尖銳。

至於政治矛盾和中港矛盾,則屬於「表象性」的矛盾。在政治矛盾方面,自回歸以來,歷屆特首都是由選舉委員會的「小圈子」選舉產生,特首的民意認受性先天不足,欠缺足夠政治能量推動施政。尤其梁振英出任特首後,由於他的強硬施政作風,與泛民主派甚至部分建制派交惡,且與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的關係愈鬧愈僵,令到政府的不少政策、倡議,不但因為未獲得社會信任而出現極大阻力,議會內更爆「拉布戰」。影響所及,如政改般有重大爭議的議題固然拉倒收場,甚至連醫委會改革等明顯對市民有利的政策,亦寸步難行,徒令香港在紛亂的政治爭拗中,蹉跎歲月。

另一方面,近年香港的民生、社會以至政治爭議,不少都涉及中港之間的矛盾,如旅遊業過度依賴內地旅客,造成藥房、金舖滿街,推升租金物價衝擊民生;社會發展如河套區科技園、高鐵、港珠澳大橋等,港人深憂變成「被規劃」、「被融合」;以至政治方面,部分港人將本港政制發展遲緩的原因,歸咎於北京的刻意阻攔,指摘北京扼殺香港民主;最極端批評者更因此支持港獨。中港之間的矛盾、心結若未能解開,要達致社會和諧仍欠基礎。

相對於深層次結構矛盾,政治矛盾和中港矛盾或許更容易疏導。若北京繼續對港吹和風,願就人大831決定作出優化,在政改方面為香港騰出更大空間,則政治矛盾就有望大大緩和;若港府施政能處處彰顯以香港社會利益為重,關顧香港人感受,並做好橋樑角色,向北京全面反映港人意願,中港矛盾相信亦非不可化解。可惜的是,在芸芸特首候選人之中,似乎仍未有人能夠給予公眾信心,有能力一併拆解此三大難題。

就如率先宣布參選的胡國興,若評價他為「好好先生」相信沒有人反對,但他始終欠缺從政經驗,是否有足夠人脈籌組管治班底,將諸如重啟政改、發展棕地等政綱轉化為具體施政,為香港解決三大矛盾,仍存相當疑問。

至於葉劉淑儀的從政經驗雖較豐富,但她在政府時期長期負責保安事務的工作,對民生、經濟等議題有多「熟書」,市民仍在觀察。而且她的行事作風向來硬朗,與泛民主派、部分建制派,以至年輕人等的關係亦未見理想。如何團結社會,凝聚民意,處理上述三大矛盾,始終是個問號。

(資料圖片)

具體政綱爭民心 選委慎用手中選票

而被譽為「好打得」的林鄭月娥,她早前積極有為,對民生、社福敢於承擔的公眾形象,可謂深入民心,亦有市民相信她會比其他幾位候選人更有決心、有能力處理深層次結構矛盾。但她任內牽頭處理的新界村屋僭建、人口政策改革等問題,卻流於雷聲大、雨點小。若由她擔任特首,能否真正解決深層次結構矛盾,現時來看並非毫無疑問。有論者更擔心,她會承襲梁振英任內的強悍作風,甚至成為「梁振英2.0」。那麼,她又如何落實她任司長時未竟的政改重任,化解政治矛盾?以至贏得絕大多數市民信任,緩和中港矛盾?

相比林鄭月娥,曾俊華向來「與人為善」,懂得運用公關手段,在社會上以至部分泛民陣營,都獲得一定好評,助他在選舉民調中,暫時贏得領先位置。不少他的支持者期望,若曾俊華當選下任特首,其親和力有助團結社會各界,重新啟動政改,化解香港政治矛盾。加上他刻意營造的「本土」形象,亦有利他獲得港人信任,有機會紓緩中港矛盾。然而,曾俊華擔任財政司長期間,其理財哲學明顯過於保守,未有積極增加資源以處理教育、扶貧、安老等領域,令各種社會問題更趨惡化。若由他出任特首,他能否觸動既得利益集團,大刀闊斧地拆解深層次經濟結構矛盾所產生的社會利益衝突,暫仍難寄厚望。

現時距離3月26日的特首選舉投票日,尚有約兩個月的時間,相比如何在政治上合縱連橫,鬥搶選委票,公眾更期待的是各特首候選人應該善用這段日子,向社會更清晰闡述如何帶領香港,迎戰上述三大難題。箇中關鍵的,並非靠漂亮華麗的詞藻,又或圓滑得體的公關技巧,而是要有紮實的施政理念與具體的政綱,透過公開、理性的辯論,讓公眾檢視優劣。選委應慎用、善用手中一票,以候選人的表現、民意的向背,而非出於一己政治利益計算,為香港選出最適合的特首。如此才最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亦最有利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有效實踐。

(編按:《香港01》周報出版46期以來,我們一直努力探索紙媒的可能性,為讀者提供深度分析文章。我們將總結過去一年經驗,重新出發,請讀者密切留意再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