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汲取抗疫教訓 做好一國兩制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順利落幕,香港新冠肺炎確診數字亦從高位稍為回落。值得肯定的是,特區政府近日各種防控策略,已經比起今波疫情之初明顯改善。無論是將伊利沙伯醫院、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等處轉變為定點救治醫院,抑或是加快建設各處隔離設施與提高其入住率,行動回應速度都要比早一、兩個月快了不少。至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決定在每日上午親自舉行抗疫記者會,又首次動用了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設立的「緊急警示系統」向全港市民發放抗疫訊息,也反映出港府比早前更加認真看待此場防疫戰。

儘管如此,等到疫情嚴峻、民怨載道以及中央加持之後,我們才看到本港抗疫工作有上述改善。這種情況其實正是香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面對困難的縮影。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先後會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席間除了談到防控疫情之外,還特別論及「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相關事宜,這說明中央也發現要將問題說得更白,才能夠改善一眾治港者的理解。

疫情嚴峻、民怨載道以及中央加持之後,抗疫工作才有所改善,這正是香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面對困難的縮影。(Getty Images)

全面管治未削高度自治

根據與會人員透露,夏寶龍今次明確指出中央落實「全面管治權」並不是要代替特區政府進行管治,未來香港仍然要實行中央給予的「高度自治」;只有發生像這一波新冠疫情那樣可能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事情時,中央才會在尊重香港制度的前提下向行政長官及時給出指導意見。而在全國人大代表會議舉行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中央在落實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的同時,還是要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

從八年前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首次公開提出「全面管治權」概念開始,香港以至國外一直有人質疑中央是要借此破壞「高度自治」。及後由於相繼經歷「佔領中環」、反修例運動等社會事件,中央被迫制訂《港區國安法》與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但真正於香港負責管治的依舊是特區政府本身,沒有出現過中央直接插手介入的情況。即使在近期的抗疫工作亦能看到,中央會在港府請求之下給予各樣人力、物力支援,也可以派遣專家前來進行考察、提供建議,然而具體帶頭執政做事的始終是一眾港府官員。

不過正是因為如此,想要順利貫徹香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話,治港者理應要懂得如何當家作主,可是在近年需要他們自主制訂政策、推動革新的時候,卻根本拿不出多少實際的倡議或行動。像是「告別劏房」此一議題,居然要由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官代為提出後,港府官員與建制派成員才去拾人牙慧。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愈發變得積重難返,很大程度上便源於他們總是想等到中央給出明確或清晰的指示,這自然不是一個負責「高度自治」的管治團隊應該有的做法。

夏寶龍明確指出,中央落實「全面管治權」並不是要代替特區政府進行管治,未來香港仍然要實行中央給予的「高度自治」。圖為中央援建的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方艙醫院。(Getty Images)

一國兩制不能偏走極端

另一方面,香港過去數年瀕臨失治之局,固然有着少數破壞份子或外部國際環境的影響,但其實更多是來自治港者並未有抓住「一國兩制」的精髓,導致它於落實過程當中亂子百出。以往大部份的本地政治衝突,說穿了都是圍繞落實「一國兩制」的兩種極端路線之爭:一邊是傾斜向「兩制」,凡事講求分隔陸、港之別,將「河水不犯井水」誤認為彼此完全互不相干,忽視了「兩制」建基於「一國」上的前提;一邊則是偏重「一國」,以為遵奉中央意志先於一切,最終反而使得自己立場益趨被動,犧牲掉「兩制」原本具備的靈活性。

回想反修例運動後,官員及建制派紛紛強調「撥亂反正」,聲稱要讓「一國兩制」重回正軌,但現在的抗疫戰倒揭示了他們自己亦拿捏不好「一國兩制」。幸運的是,這次中央支援香港對抗新冠病毒疫情,或許足以成為讓港人重新正確認識「一國兩制」的契機。中央督促港府履行抗疫「主體責任」,又對香港求助「有求必應,照單全收」,背後原因正是祖國與特區屬於利益共同體,二者是夏寶龍說的「一家人」。如果香港真的疫情失控、社會陷入混亂,國家亦會身受其害、難以獨善其身,這種互相扶持絕對是「一國」的積極體現。

與此相對,「兩制」的存在一樣透過今次疫情得到了證明。從去年討論「通關」安排到近月執行防控策略,中央從來沒有強硬要求香港生搬硬套跟內地相同的行事標準,甚至屢次派遣專家前來考察防疫抗疫措施,為的主要也是照顧香港現實情況需要,避免隔空給出不切實際的建議或意見,更不是要越俎代庖接管指揮本港的抗疫及救治工作。此外換一角度來看,香港當局於這波疫情爆發初期的反應遠遠落後內地,乃至早前分發大陸援助物資進度不如理想,這些窘態毋庸置疑是港府管治效能低下的折射,卻恰好顯示了雙方去到此種危急時刻仍然毋忘尊重「兩制」。

中央提倡「全面管治權」,特區政府得認清身負「高度自治」的重責大任,應積極有為施政,體察民情。(美聯社)

治港者要做好積極角色

在理解到「一國兩制」的正確形態後,作為治港者之首的行政官員一定要學習如何跟中央溝通。須知中央提倡「全面管治權」並不等於要特區管治團隊事事聽候差遣,他們得認清自己身負「高度自治」的重責大任,應該積極有為施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及主動帶領香港各界融入國家。尤其是在配合國策方面,港府官員切忌只知套用「共同富裕」、「房住不炒」等內地時髦術語作為包裝既有政策與措施的口號,而是要認真細味咀嚼箇中的管治理念,然後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根據本港情況制訂將它們落地化為現實的方案。

除了官員以外,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建制派成員亦是廣義的治港者,因此同樣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畢竟中央或香港政府有任何重要決策之前,他們往往屬於最先被諮詢的一群,其建言對施政質素無疑有相當影響力。況且在新選舉制度之下,他們許多人同時是選舉委員會的委員,不久後還要選出新一任的行政長官,那麼確保當選者能貫徹「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當然是其職責所在。至於立法會議員與其所屬的政黨團體,對施政管治的批評亦得站在事實基礎之上,更重要是不忘拿出實在的建議來協助解決問題。

「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重在「治」字,可是想要治理香港這個現代社會必須積極有為,不存在任何無為而治的空間。夏寶龍新近強調「愛國者治港」的「愛國者」應該做到「五有」,跟他去年7月提出的「五個善於」可謂相輔相成,前者是對治港者心態素養的要求,後者是對治港者管治能力的要求。我們期望在疫情的艱難挑戰過後,社會可以出現更多兼顧「五有」及「五個善於」的人才,帶領香港繼續在「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路上走下去。

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積重難返,很大程度上源於官員總是等待中央提出明確指示,這並不是「高度自治」的管治團隊應有做法,港府更應好好汲取這一場抗疫教訓。(美聯社)

敬請留意2022年3月14日出版的第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