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新政府上任滿月 新政成績仍待見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的新一屆管治團隊上任已經一個月,這個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日前他就今年10月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並在宣傳影片重申他和他的團隊將會「為香港開新篇」、「能做事,做到事」、「以結果為目標,做實事」,「為市民謀幸福」。公眾從李家超決定參選以來就頻繁聽到這些字句,而且一直無間斷地重覆到當選和上任後的今天。既然李家超同時自詡不是一位「口號式」的行政長官,那麼他就應該盡快拿出具體成績展現給社會和市民,用實事本身而非「做實事」的口號來扭轉社會觀感。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屆五年任期政府的管治大計理所也是始自它上任第一個月。回看過往兩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上任首月前後就得處理他自己和屬下發展局局長麥齊光的醜聞,結果既影響到政府重組架構方案無法獲得議會通過,亦埋下伏線令他日後任內不斷被人重提舊事,嚴重打擊政府管治威信。林鄭月娥則是透過啟動教育新資源撥款與改動梁振英遺留政策等方法成功搏取一時掌聲,無奈接着相繼發生法院裁定民主派議員宣誓無效而失去資格、廣深港高鐵站「一地兩檢」方案公布等事,她的「蜜月期」亦因此戛然而止,未能將良好的開局氣氛延續下去。

上任首月難見突飛猛進

當然,新一屆的政府畢竟上任甫一個月而已,我們不會苛求它能立刻帶來什麼重大轉變,可是在各個關鍵議題上,社會又真的沒看見任何明顯進展,甚至反過來出現了一些惡化迹象。就拿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來說,月初每天本地感染個案約為2,000宗左右,及至近日已經上升至超過4,000宗。儘管這個數字增加速度未如早前一些官員、專家預計兩星期「翻一番」那樣的快,但本地疫情正持續擴散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當局連番表示防疫策略不會「躺平」、不會「共存」,市民恐怕都只會產生相反的感覺。

新政府如何拓地建屋,備受社會關注。特首李家超日前透露,現階段看法是聚焦綠化地帶改劃、公私營合作、東大嶼填海及北部都會區,集中在這些方案「提速、提量、提效」。(資枓圖片)

再如土地房屋問題,新一屆政府在這方面本身就欠缺「新人事」,這一個月來暫時似乎亦看不到「新作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重提他2013年倡議過的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選項,副司長黃偉綸再三將五年前發展局局長任內負責的精簡程序工作當成新猷推銷,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繼續宣傳港府2017年稱要「以公營項目先行先試」的「組裝合成」建築法。還有2020年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明明旨在加快釋放土地發展潛力,結果申請項目至今寥寥無幾並且全未完成審批,當時作為常任秘書長的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4月說希望今年開展後續程序,到上月卻改口爭取部分項目年內提交行政會議。

就連港府這兩年內派發過好幾次的電子消費券,今屆政府執行下一階段時也出了亂子。為了回應社會關於永久離港者不應獲得有關福利的訴求,當局決定即將派發的本年第二階段消費券排除此等人士。豈料由於各個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間沒有互通儲存資料,導致官員連個別市民實際在港與否都未能清楚判斷,於是他們只能「一刀切」地使用曾經聲明「永久性地離開香港」提早領取強積金或職業退休計劃下供款作為基準,未顧及到「回流」或強積金賬戶長期不活躍等特殊情況,平白使得不少市民無故被取消領取下期消費券資格,需要為此處理申請覆檢事項。

游辭巧飾無助良政善治

政府管治進程沒有可能一帆風順,可是負責任的管治者不能用花言巧語來拖延工作或掩飾錯誤,因為這樣做只會讓問題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譬如近日全球各處遭到極端天氣侵害,包括香港在內各地政府雖然以往都有制訂減低排放溫室氣體的目標和計劃,但坐言起行積極節能減排者終究僅屬少數,更多卻是以經濟不景氣或者其他理由推卸責任。此外歷年本港均有僱員在酷熱天氣下工作期間中暑以至猝死,早在十餘年前就有立法會議員及職工會團體呼籲,應該立法加強相關保障和將中暑納入為法定職業病,不過直到今天官員仍用跟當年類似的藉口拒絕相關建議。

另外一個管治者砌詞推託造成深遠影響的例子,要數美國當局過去一年對當地經濟的說法。去年很長一段時間,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聯邦儲備局委員會主席鮑威爾都有描述通貨膨脹屬「暫時性」或將「見頂」,然而隨着實際通脹走勢愈發嚴重,數字連續多月高於市場預期和創下逾四十年新高,最終兩人都不得不承認自己誤判情況,並且放棄有關說法。儘管如此,他們好像還沒真正汲取教訓,聯儲局近日再次大幅加息後,兩人又表示美國經濟仍然能夠「軟着陸」云云,試圖說服市場相信衰退可以避免,而不是謀劃更堅實的政策措施解決問題。

李家超在上周六首度「落區」,到深水埗探訪劏房戶、護老院及與商戶交談。他聲言,新政府推行的「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小組」2000個名額只是開始,日後有擴闊空間。(歐嘉樂攝)

有了前述這些離我們不遠的前車之鑑,身負權責的治港者應該認清不管說再多的好話,社會始終是會用實際管治成績來評價他們。特區回歸二十五年以來,沒有任何一位行政長官不會聲稱自己「務實」,更無一敢稱自己「口號式」或不「做實事」。只是想要證明自己真正「做實事」或否定「口號式」的批評,不是單靠說就能做出來的,而是需要透過行動才能做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講話」提出希望「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忠實履行誓言,以實際行動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講的便是此種道理。

行動才能證明言行一致

除了坐言起行以外,管治者又得知道如何去選擇正確的事來做,否則隨時可能做了事卻帶來壞效果。上星期紅磡體育館演唱會發生了熒幕下墜意外,李家超隨即發表聲明向傷者致以慰問,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亦稱會「嚴厲執法」,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更加表示將「追究到底」。官員回應迅速事件固然值得認可,但它同時反映機電工程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政府部門以確認文書為主的做法未必足夠預防類似事故發生。若只針對單次意外高調表態、深入調查,署方後續卻不檢視加強實地巡察,意義與效果恐怕都相當有限。

治理結果的好與壞,騙不過全體人民、社會以至國家領導人。李家超選擇公布首份《施政報告》的日期為10月19日,剛好是距離他和管治團隊上任的110天之後,這大概是想回應其參選政綱裏說過的「在第六屆政府上任百日內,為指定的工作定下目標,訂立『關鍵績效指標』」與「提交初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的工作建議」等內容。現下評價新一屆政府的總體表現無疑言之尚早,我們深切期盼到時他能拿出令人亮眼的《施政報告》、績效指標與工作計劃,用實事來證明管治團隊真正在「做實事」,而不是停留在口頭承諾「做實事」三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