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IU】憶大埔車禍 警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感悲傷:好好地一個人⋯

撰文:邵沛琳 蔡正邦
出版:更新:

警隊內有一支逾六百人的隊伍,相信隊員們都不希望有一天會出動,他們是「災難遇害者辨認組」(DVIU)。
災難後,遇難者遺體躺在冷冰冰地面,無名救援人員將血肉遺體、殘肢「安頓」殮房。成立逾43年、由警方CID刑偵人員組成的「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曾於上月的九巴大埔奪命車禍、1996年的嘉利大廈奪命大火、2003年的屯門巴士墮橋及2012年的南丫海難等嚴重死傷事故,協助辨認遇難者身份。
面對生離死別場面,鐵漢柔情,曾參與南丫海難的王澍邦總督察,當日為發漲的屍體找回身份,看見小朋友遺體難免哀嘆。災難遇害者辨認組雖擁有精準電子系統,惟成員但願再無嚴重事故,盼裝備「無用武之地」。

圖為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成員,於警察學校內用「假人」訓練情況。成員需憑死者銀包、電話、衣着及紋身等身體特徵,以辨認血肉模糊的遺體及遇難者身份。(蔡正邦攝)
+7
上月大埔公路翻巴士大車禍,災難遇害者辨認組出動約300人協助。成員憑死者銀包、電話及身體特徵,辨認遇難者身份。(資料圖片/梁銘康攝)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1975年成立

警方災難遇害者辨認組(簡稱DVIU)於1975年成立,過去多次參與大型災難事故,辨認遇害者身份工作,包括1996年嘉利大廈五級大火、2003年屯門公路九巴墮橋、2008年龍鼓水道撞船意外、2012年南丫海難等重大傷亡事故。

南亞海嘯、埃及氣球事故 赴海外執勤

除了於本地執勤,災難遇害者辨認組亦遠赴海外,參與2004年南亞海嘯、2013年埃及樂蜀熱氣球事故,進行遇害者辨認工作。

憑銀包、身體特徵辨認遇難者身份

大埔公路上月發生翻巴士大車禍,災難遇害者辨認組出動約300人協助,約200名成員抵殮房,進行死者遺體辨認工作。「(大埔翻巴士車禍)好悲傷一件事,好好地一個人,撞到面目全非!」災難遇害者辨認組主管游乃強警司表示,車禍當日死傷者遍地,成員憑死者銀包、電話、衣着及紋身等身體特徵,以辨認血肉模糊的遺體及遇難者身份。

嘉利大廈大火、南丫海難 屍橫遍野 救援員仍歷歷在目

自己本身係小朋友嘅Daddy,見到有小朋友遺體時,心裡感覺會強啲!
王澍邦總督察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小組指揮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小組指揮王澍邦總督察(右),他曾參與南丫海難救援。(蔡正邦攝)

嘉利大廈大火 遺體燒焦不似人形

「自己本身係小朋友嘅Daddy,見到有小朋友遺體時,心裡感覺會強啲!」面對災難時,血肉之軀難免觸景傷情,小組指揮王澍邦總督察表示,他加入警隊三十多年,他曾參與嘉利大廈五級大火救援,協助運送遺體至殮房,當日燒焦的遺體仍歷歷在目。

南丫海難具挑戰 遇難者屍身發漲

2012年南丫島撞船事故,造成39人死亡。王澍邦奉召到場救援,他指該次悲劇亦是難忘。由於遇難者遺體浸在水裡一段時間,死者的遺體被打撈後,屍身已開始發漲,遺體隨即送到水警機地。他憶起,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成員一邊要辨認遺體,一邊需安慰家屬的情緒,工作極具挑戰及相對困難。

進出搜索區需消毒 紀錄遺體或殘肢資料

DVIU利用電子系統協助辨認工作,成員使用航拍機攝取災難位置,而「高空圖」將災難現場分區,每區約5米乘5米。(邵沛琳攝)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透過「高空圖」將災難現場分區,每區約5米乘5米。每次只處理一個遺體或殘肢,詳細記錄每具遺體或殘肢資料。(蔡正邦攝)

成員隸屬CID 每年成員約640人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成員隸屬刑事偵緝訓練科,他們均兼任形式,每年成員約640人。災場往往涉及大範圍,成員都以科學的方法,協助分清不同的區域,加快工作流程。該組副主管溫偉民總督察表示,災難遇害者辨認組透過「高空圖」將災難現場分區,每區約5米乘5米。而辨認組每組4名成員,分別進行紀錄及尋找遺體及殘肢工作。

每次只處理一個遺體或殘肢

辨認組成員進出搜索區均需消毒,以及身穿保護衣、帶備口罩、手套、屍袋、手寫表格及簡單挖掘工具。成員以直線搜查,每次只處理一具遺體或殘肢,經拍照、平板電腦及紙筆詳細記錄每具遺體或殘肢資料後,遂將遺體放入屍袋,移送至臨時殮房,之後供家屬辨認。

RFID系統:精準紀錄遺體位置及搜獲時間

溫偉民總督察續指,DVIU與創科局合研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簡稱RFID),方便進行遇害者辨認工作。系統使用航拍機攝取災難位置,再以條碼及平板電腦紀錄,更精準紀錄遺體位置及搜獲時間,方便日後死因庭跟進;展望將來,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期望今年底將RFID系統升級,現待政府撥款。惟他們均異口同聲指,不期望再發生嚴重事故,系統亦毋須「大派用場」。

辨認組成員需帶備口罩、手套、屍袋、手寫表格及簡單挖掘工具,進出搜索區均需消毒。(蔡正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