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蟹溺斃】三門仔海床淤泥吸腳 暗藏深坑 夜潛意外非首次

撰文:楊婉婷 林振華
出版:更新:

三門仔沙欄路沙灘發生夜潛捉蟹溺斃事件,27歲男子昨捉蟹三小時欲返岸之際,疑遭退潮掀起的巨浪捲走,失蹤16小時後被尋回證實死亡。三門仔夜潛奪命意外時有發生,該處村民指海床曾被挖走沙泥暗藏深坑,海面看似平靜但時有湧浪,故有一定風險。潛水專家亦指出,三門仔位處吐露港,水質差,能見度低,海床淤泥亦吸腳。由於不是潛水熱點,亦非政府泳灘,可謂「無王管」,沒有救生員且照明系統差,一旦發生意外救助無援,呼籲市民切勿冒險夜潛。

三門仔村民指上址不算是沙灘,游水或潛水都有一定風險,雖然海面看似平靜,間中亦會有湧浪。(林振華攝)

三門仔過往不時發生夜潛奪命意外。今年4月7日,一名40餘歲男子偕數名女友人租小艇出海,到達三門仔對開海面後,事主孭氧氣樽下水深潛,其間懷疑遇溺,友人將他救起及送院,證實不治。而2010年7月,49歲男子與三名友人在三門仔附近岸邊淺水處潛水捉蟹,懷疑被海床淤泥所困遇溺,友人將他救上水面時已陷昏迷,送院後不治。

一名居住三門仔20多年的女村民指出,喜歡上址環境清幽且面向大海,不時落水暢泳。她自言水性不俗,故不擔心會發生意外,但坦言,上址不算是沙灘,游水或潛水都有一定風險,雖然海面看似平靜,間中亦會有湧浪。亦有原居民指出,離岸水底有一個沙丘,水退時會顯現,但十多年前曾被人挖走沙泥,故有一個深坑,一時不察可能會失平衡。

事主獲救上岸時只有手套、潛水鞋及手電筒,未見穿戴助浮衣,或潛水用浮力控制裝置及氧氣樽。(林振華攝)

潛水歷險會創辦人區紹堅指出,三門仔沿岸有紅樹林,海洋生物群落,日間亦不少人趁水退摸蜆。而海洋生物例如魚、蟹於日間活動,難以捕捉,晚上便入睡,當被手電筒照射時會「定型」,較易捕捉,加上正值蟹隻交配季節,吸引市民夜潛捉蟹。

三門仔能見度低 海牀崎嶇

然而,三門仔位處吐露港內,海水困在海灣以致能見度低,而且海床崎嶇,深淺不一,又有淤泥吸腳。而且上址設備簡陋,照明系統不足,日夜皆無救生員,一旦出事時恐求救無援。

區指出,市民夜潛捉蟹,如果以浮潛方式,用手電筒找到獵物後,會「一啖氣」潛入水底,俗稱「徒手潛水」,潛水者的游泳技能及體力要比一般人好,相對風險較高。他續指,夜潛活動具有風險,呼籲市民要量力而為,注意個人體力,穿戴適當裝備及儀器,接受正確訓練,並最好在小艇照明及船夫支援下,方進行夜潛活動。

死者親友事後在現場拜祭悼念。(林振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