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重建變天|巷仔鞋店、樓梯底錶行後人說變遷:幾呎舖可養家

撰文:吳詠瑩 蔡正邦 何頴賢
出版:更新:

今時今日走在九龍城街頭,市民最先留意到的可能是泰國菜館,又抑或是潮州打冷飯店,而「華利鞋」、「利成錶行」則藏身於角落裡,這些小舖在小巷、樓梯底紮根六十年,歷經兩代,見證龍城繁榮與變遷。九龍城重建在即,昔日手工業輝煌不再,而小巷和樓梯底也已經不是今日的營商選擇。隨着社會變遷,巷仔舖、樓梯底舖或會漸漸消失於歷史洪流當中,「鞋二代」王民聲、「錶二代」吳家強(John)坐在昔日與父輩一同工作的舖頭,細訴這幾呎地,如何撐起一代人。

「鞋二代」王民聲自少跟父親學師造鞋,不過他因愛好園藝,現時已不再補鞋,改賣園藝用品。(何頴賢攝)

幾呎地養起一頭家 手工業輝煌年代

位於衙前塱道的「華利鞋」招牌旁邊,是另一個招牌「華利園」,王民聲現時已不再補鞋,愛好園藝的他在舖面一側掛了一包包種子,售賣園藝用品,餘下的位置則售賣鞋帶、飲品,行人路過或許只會覺是一間小士多。

王民聲的父親是造鞋師傅,曾在傳統老店「步陞」學藝,六十年代就到了九龍城自立門戶,經營巷仔鞋店「華利鞋」。而王民聲小時候就在父親補鞋、造鞋的巷舖成長,更跟隨父親學藝,父子一同工作。

王民聲與父母經營鞋檔的家庭照。(王民聲提供)

▼王民聲父親造鞋工序▼

+10

啟德機場遷拆前,曾為「華利鞋」帶來不少客源,「那時候空中小姐的高跟鞋都會拿來補」,王民聲記得當年航空公司制服鞋提供的尺碼很少,所以不少空中小姐都會來九龍城改鞋造鞋,高峰時,更會一整車空姐一起來量腳,訂造高跟鞋。當時的機場員工不時都會到九龍城消費、飲茶,為這裡的經濟帶來勃勃生機。雖然坐落小巷,但當年的「華利鞋」生意好得能請兩個伙記,而準備過農曆新年時更多人來買鞋,兩個伙記也不夠用,還得叫上王民聲的祖母來幫忙。特別是1968年前後,生意特別好,當時中國還未正式開放,本地手工業毋須面對內地競爭,鞋子都是本地生產本地銷售。

John和一眾愛錶朋友,特意找來浮世繪藝術家岩瀬和為利成錶行門面增添色彩。(蔡正邦攝)

而與「華利鞋」一街之隔、位於侯王道的「利成錶行」同樣紮根九龍城六十多年,一走到錶行門前,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幅的「日本武士戴勞力士」的得意塗鴉,看起來頗為新潮,原來是錶行二代吳家強(John)的杰作,他特地和朋友找來浮世繪藝術家在閘上作畫,為久不開門的舖面帶來一點活力。

John的父親,吳拾師傅早年在佛山做收買生意,也會修理手錶,後來逃難來港,於六十年代開始在九龍城的樓梯底經營錶行,修理、買賣手錶。而隨父親學師,後來遠赴瑞士學藝的John現時自立門戶,於尖沙咀經營自己的古董錶行,所以吳拾師傅數年前退休後,「利成錶行」便鮮有開門做生意。

錶行櫥窗放着一張錶起的黑白照,照片主角是在修理手錶的吳拾師傅,上面還有影帝藝人周潤發的簽名,原來是周潤發於2010年時贈送的。John指往日不同名人、商人都不介意放下手錶讓這個樓梯底錶行修理,「我記得周潤發第一次來的時候開着一輛古董賓士,拆了個鐘出來,因為鐘壞了又沒人幫他修理,那我便把它修好」。John指那輛賓士上有個需要手動上鏈的時計,修理好後整輛車就保留了1950年代的「原汁原味」,發哥相當高興。

周潤發常在九龍城出沒,他也會把手錶交到「利成錶行」修理。(蔡正邦攝)

資源貧乏 師傅獨創土炮「種車芯」工藝

不少修理鐘錶的工具都是由海外鐘錶品牌自行出產,在五六十年代並不易取得,於是「利成錶行」便出現了不少「土炮」替代工具,「資源貧乏之下就要想辦法、難道隻錶不修理嗎?」

於是便出現了「種車芯」技術,以前的手錶沒有避震功能,手錶一摔,車芯便會斷裂,無法再運行,一般而言這時候便需要換車芯,但樓梯底小舖沒有能夠將整條車芯製作出來的車床,而且車芯相當短,又像頭髮絲一樣幼,於是當時的師傅便想出先把鋼針磨出特定形狀,手磨成一個鑽咀,再用這個鑽咀在機芯擺輪上磨出一個小洞,將本來斷掉的車芯放回去,承托起整個擺輪。

「種車芯」工序繁複費勁,在沒有理想工具情況下,零件要經過師傅的細緻打磨,讓手錶重新運行,實在考驗師傅功夫。John指這正正是「香港人的小宇宙」,這項技術是亞洲、香港獨有的,當時資源的貧乏更突顯出師傅的技藝高超。不過John續指出,現時香港已經沒人懂得種車芯,他也是年輕時跟隨父親學藝才學會的,他形容這項技術可說是失傳了。

六、七十年代治安欠佳,當時一對手造皮鞋並不便宜,對比一碗雲吞麵賣三毫,一雙皮鞋能賣十多元,很易吸引賊匪,王民聲的父親為了守住家業,當年會以巷舖頂的閣仔作為居所。(蔡正邦攝)

六七十年代治安欠佳 24小時駐守舖頭

九龍城毗鄰九龍城寨,雖然城寨為九龍城帶來客流,但同時為治安帶來影響,盜竊、搶劫時有發生。而當時一對手造皮鞋並不便宜,對比一碗雲吞麵賣三毫,一雙皮鞋能賣十多元;而錶行更是常有客人留下名錶修理,容易惹來賊人覬覦。

既然皮鞋售價不低,而巷舖又容易下手,於是「華利鞋」成為了賊人目標,「華利鞋」在六七十年代曾數次被爆竊,「睡到很熟的時候,被『扑』了也不知道」,就算舖頭會鎖上鐵閘,但王民聲指當時鐵閘的設計也比較簡單,對賊人而言「一枝鐵筆就搞定你」。王民聲父親為了守住生意,在舖頭上方搭起了閣仔,每晚就在閣仔過夜,小巷本來就不闊,閣仔空間也可想而知相當狹小,王民聲父母每晚就擠在一張三尺小床入睡。王民聲心酸道:「爸爸這麼辛苦,做完就在閣仔睡,沒有洗手間,(如廁)找個痰罐搞定,所以我覺得爸爸很偉大。」

「利成錶行」面向街道的那面擺放了飾櫃,環境不太通風,直至2000年才安裝冷氣。John笑言「這裡冬冷夏熱,一流的!」他指樓梯底訓練了他要忍耐、要有責任感,「爸爸從小到大教我,要忍」,在樓梯底起碼氣溫上需要忍,修理手錶要有耐性,要忍。(蔡正邦攝)

而「利成錶行」亦一樣曾遭爆竊,John指錶行是父親整副身家,父親不但每晚打烊後會把手錶都收拾好,鎖進樓上家裡的保險箱,更在舖面擱起兩張床板,就在小小的舖面睡覺,每日如是,「我爸爸真的在用命來維護家庭。」

John形容父親除了上洗手間、洗澡要暫時離開,請家人幫忙顧舖,其餘所有時間都留在錶行,連用膳也是母親在樓上煮好,再拿下來錶行。John接手錶行時也維持同樣做法,白天豎起床板工作,晚上放下床板休息,甚至有時候通宵達旦工作,直接做到翌日天亮,「因為這是樓梯底的責任,要是離開了,可能整家店被人搬走。」

鄰里守望相助 「有錢齊齊搵」

六七十年代,不少人都在九龍城發展小生意,小販、巷舖滿街都是,單計相鄰的衙前塱道和侯王道就已經有三間小巷補鞋店。所謂「同行如敵國」,但那個年代雖然是同行,卻沒有競爭,「華利鞋」的正對面便是另一間補鞋店「藝成皮鞋」。王民聲指當年與鄰里感情都很好。「怎會不好,他有甚麼材料缺的便過來問我,怎會不好,難道要打架嗎?」「都是互相幫助,一句『沒有膠水』,那就來取」。王民聲指「藝成」的巷舖牌照還是他爸爸幫忙申請的,不過「藝成」老闆於年前已仙逝,子女也不欲接手,就這樣關門了。

要24小時留守舖面,王民聲一家有時也要靠鄰里幫忙,「有時侯肚子餓就光顧隔壁餐廳,他(老闆)就出來幫我看舖」。而巷舖經營的頭20年仍未能申請水電,要和旁邊的店舖借用,「沒有水電,要向人借,多淒涼;好的就借給你,不好的就斷掉你,不過隔壁也很好的。」

王民聲坦言,父親已經退休,自己年紀也不輕,提起鞋檔同行與世長辭,舖頭無人傳承時,他就指自己也不想兒子接手這家巷舖。(何頴賢攝)

鞋舖不再補鞋 不欲巷舖傳予下一代

雖然「華利鞋 新款又平又靚」的招牌仍高高掛起,但自從數年前王民聲父親退休後,他就不再補鞋。他笑言自己懶惰,不做了,舖面現時賣種子和飲料,他就在一旁吹風扇納涼,聽聽收音機,寫寫歌詞。他指每兩三日便會有一個客人提着鞋上門,想請他補,但他都「say sorry(對不起),九龍城沒有了,你去新蒲崗吧」、「九龍城沒有補鞋檔了。」

父親已經退休,王民聲年紀也不輕,提起鞋檔同行與世長辭,舖頭無人傳承時,他就指自己也不想兒子接手這家巷舖,「天氣熱要接受熱,天氣冷要接受冷,所以我逼兒子大學畢業,在辦公室上班。」

鐘錶品牌不再出售零件 獨立錶行無以為繼

而錶行同樣面臨困局,修理手錶除了技術要到家,零件也是必不可少,John説往日只要你有該品牌的那支手錶,便可以上行或是找中介配零件,包括柏德菲臘(Patek Philippe)、勞力士(ROLEX)這些大品牌,全部都能夠配。但2000年後已經無法再配零件,品牌不再供應,這使顧客必須將手錶交給品牌的維修部維修,他認為現時做法「抹殺鐘錶業,抹殺了小企」,影響鐘錶業發展,要是不到大公司做,便沒有任何機會,「因為他不給你零件,你是無法修理那隻錶。」

John指桌面上不少工具都超過六十年歷史,現在已經找不到同樣的工具了。(蔡正邦攝)

九龍城重建在即 巷仔舖、樓梯底舖或漸漸消失

「華利鞋」和「利成錶行」的舖位目前暫不在九龍城重建範圍,但無庸置疑九龍城面貌將會大為改變。在九龍城土生土長、見證這裡60年變遷的王民聲認為,這是很現實的事,建築商要賺錢,然後社區人口增加又需要更多住宅,重建也是沒辦法的事,「我也體會過,就像旁邊(這棟大廈),我第二次看它拆了,十幾歲讀小學時看着它拆,今日看它拆,第二次了」。

王民聲不再補鞋亦不欲下一代接手,巷仔鞋舖或漸漸成為歷史。而John就有另一番看法,對於樓梯底舖可能消失,他認為雖然傷心,但仍要面對,「我爸爸承傳給我,我希望我承傳給我下一代」。無論是這家店,這個地域,怎樣變遷也好,「是不是不可以在發展中間取得平衡?」。

John對承傳、傳統有一番執着,「我們香港有很多『根』」,而他認為自己和錶行只是其中一小撮,但他寄望社會能夠一點一滴累積,凝聚成香港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我們香港是有文化有歷史的」。

隱形香港專頁﹕隱形香港|尋找香港背後 九龍城重建  巷舖梯底舖二代訴變遷

隱形香港系列故事﹕DSE超級狀元古冰心自信努力一定掂:我鍾意prove them wrong

隱形香港系列故事﹕名人祝福「加持」投資騙局 羅家英、韓馬利認有拍片:不認識此人

隱形香港系列故事﹕從華燈初上「媽媽生」變身港絕無僅有女搭棚師:搭棚搵返人生意義

隱形香港系列故事﹕獨守佛教道場|82歲女尼守百年道場兩遇賊 徒兒入紅塵恐無人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