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數據分析】選民求變心切,有利年輕候選人?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今屆選舉結果一出,不少人都提到世代交替。的確,除了23歲的羅冠聰和25歲的游蕙禎當選外,相對年輕而首次參選立法會的劉小麗和朱凱廸也勝出,後者更成為「票王」。民主黨「新一代」──林卓廷、尹兆堅、許智峯,以及超區鄺俊宇──亦悉數入局。

年輕就有「着數」?

相信很多論者會對這現象有各種詮釋,但我們也許可以先做一些基本分析。若不談個別候選人,而是整體來說,候選人的年齡和市民的選擇真的有關係嗎?「選舉素人」真的有「着數」?選民求變之心如何反映在選舉結果和過程中?

要回答以上問題,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看地區直選候選人的年齡和得票率之間的關係。以統計分析,兩者的相關系數是0.093,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亦即等於沒有關係

不過,是次選舉中有些知名度或支持度極低的候選人。如果我們不計算最終實際得票率低於1.5%的候選人,在餘下58名直選候選人中,年齡和得票率之間的相關是0.212。如下圖所示,候選人年齡愈大,得票率其實會稍微上升,但趨勢不是特別明顯(在統計學上亦不顯著)。

雖然候選人年齡和選舉中最後得票沒有顯著關係,但這是否受到選舉最後兩天的棄保新聞和選民最後一刻的策略投票行為影響?如果回到9月1日,候選人的支持度和年齡的關係是什麼?

棄保之前 候選人年齡和支持度成正比

我運用了港大滾動民調的原始數據,計算出每位候選人8月23日至9月1日間的支持度。計算10日,是希望樣本數大一點。以9月1日為限,是因為不想受棄保新聞影響。下圖顯示了民調支持度和候選人年齡之間的關係,分析也只包括了最後得票率高於1.5%的58位候選人。年齡和最後階段民調支持度的相關系數為0.353,並且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如下圖所示,候選人年齡愈大,在選戰最後階段的支持度較高

假設港大民調準確,那麼年齡和支持度的相關系數,由選前最後階段的0.353降至實際投票時的0.212,代表最後一兩天的棄保潮和策略投票,對年輕候選人有利。

但整體上,候選人年齡和支持度還是有正向關係,這跟年輕候選人表現優異的印象背道而馳。但其實這正向關係不難理解。較年長的候選人往往從政時間較長,知名度較高,往績較多。事實上,上圖反映的,可能只是選舉研究中常提及的「現任優勢」(incumbent advantage)。選舉中的挑戰者不容易成功,因為現任者在資源和知名度上有優勢。

今次地區直選,在58名得票率至少有1.5%的候選人當中,26人是現任立法會議員。下表第一部份可見,無論是選舉最後階段的民調支持度,抑或實際得票率,現任立法會議員都有明顯優勢。

非建制派候選人 並無「現任優勢」

不過,如果將候選人分為建制派(包括如王維基等幾位較難歸類的中間派候選人)和非建制派,我們會發現,現任優勢主要在建制候選人中出現。非建制候選人中,現任立法會議員在選舉最後階段的民調支持度,平均而言高於挑戰者不足1.2%。論實際得票率,現任立法會議員更只是高於挑戰者0.6%。這顯示,在人心求變的情況下,在非建制候選人當中,「現任優勢」差不多消失殆盡

但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說,在整體結果中,年輕候選人的平均得票始終不比年長候選人高,挑戰者的平均得票亦不比現任高,「新人優勢」只是差不多剛好抵消了「現任優勢」而已。這亦解釋了,為什麼一些政黨和團體始終有派舊人出選的壓力和誘因。當然,長遠來說,以新替舊總要在某個時候出現。在人心求變時順勢推出新人接班,是合理的做法。單看民主黨,客觀而言是接棒成功。

不過,上面的分析還未很直接地顯示所謂「新人優勢」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我們還可以怎樣進一步分析數據呢?

今次選舉的另一個特點,是一些最後高票當選的候選人,在選戰開始時,民調支持度其實頗低。事實上,從7月底至9月初的民調支持度變化中,我們可以最明確地看到,年輕候選人和立法會選舉新丁如何在選舉過程中迎頭趕上。

要做出相關分析,我們要先對港大民調進行統計分析,為每位候選人計算出一個「選舉期間支持度變化指數」1。這指數可以是正數或負數,正數代表候選人在選戰期間支持度向上升,負數代表選舉期間支持度向下降,若數字相對地大,則代表變化程度相對地大。舉例,九龍西候選人在7月底至9月1日的支持度變化指數如下:

吳文遠  0.061  
毛孟靜  -0.030  
梁美芬  0.006  
譚國僑  -0.005  
黃毓民  0.019  
黃碧雲  -0.001  
劉小麗     0.046  
游蕙禎     0.002  
狄志遠   0.001  

年輕候選人迎頭趕上 資深候選人支持度下跌

我沒有幫所有候選人計算變化指數,因為若一名候選人整體支持度極低,計算變化指數並無意義。我以7月底至9月1日整個滾動民調裏支持度1%為切割點。這樣,我只為64名候選人計算了變化指數,其中九龍西10人,劉小麗和吳文遠的變化指數為正數,而且數字相對大一點,亦即二人的支持度在8月有較明顯的上升。非建制候選人中,支持度較明顯下降的是毛孟靜。當然,這只是趨勢,毛孟靜到最後仍能進入議會。

回到年齡問題,統計分析中,年齡和支持度變化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428,達統計學顯著程度。如下圖所示,年紀愈大的候選人,支持度變化指數愈傾向負面。

當然,社會科學數據分析得出的是「變項間的整體關係」,說年輕候選人選情向好,不等於每一個年輕候選人的選情都同樣向好。例如上圖左上角的一點,是23歲的羅冠聰,其變化指數接近0.06,不止正面,而且在趨勢線之上,表示比單純以年齡來預測還要好。相對之下,25歲的游蕙禎,變化指數只是0.002,28歲的鄭錦滿和29歲的黃俊傑,變化指數甚至是負數。可以說,雖然這次選舉中,年輕候選人整體而言「有着數」,但不是每位年輕候選人都能運用這個「優勢」。

值得指出的是,候選人年齡和支持度變化指數的關係,在建制和非建制候選人之間都存在(相關系數分別為0.381和0.461)。亦即是說,在非建制候選人中,相對年輕的也會在選舉過程中走勢較佳。

另外,如果我們比較現任立法會議員和挑戰者,我們會發現,如下表所示,挑戰者在選舉期間支持度走勢,比現任立法會議員的支持度走勢正面。非建制現任立法會議員的支持度走勢,平均而言甚至是負面的。在支持度走勢上,非建制現任立法會議員不單沒有incumbent advantage,他們甚至有incumbent disadvantage。

分析結果表明,縱使是人心求變,也不等於選民會從一開始就追捧年輕候選人。很多相對年輕的候選人雖然在社運圈已活躍一段日子,但在廣大市民之中,知名度始終很低。但隨着選戰開始,年輕候選人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和平台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選民則通過對一個月的密集選戰過程的觀察,判斷哪一位年輕候選人值得支持。

選舉結果出來,個別資深議員下馬,是有點可惜的,但從分析可見,選民並不是盲目支持所有年輕的候選人,還是會看個別年輕候選人是否值得自己支持的。而幾位最後高票當選的立法會新丁,是成功地在選舉過程中逐步贏得認同的。

談到年輕候選人和選戰中的傳播工程,大概會令人想起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作用。我會在下文探討這題目

 

附註:

1. 選舉期間支持度變化指數:具體地說,是利用港大的滾動民調從7月30日至9月1日的原始數據(不計算9月2日,因為想將棄保新聞的影響排除在外),以訪問日期為自變項,個別選民是否支持某位候選人為依變項,作一連串的logistic regression,替每一位候選人計出一個迴歸系數作支持度趨勢指標。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