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gentic AI的元年,AI代理進入營運核心|蘇仲成
2023年,許多人第一次親身體驗人工智能的潛力──ChatGPT打開了我們與AI互動的新世界。不論是用來幫忙寫電郵、做簡報、編故事,還是用在日常客服與教學場景,這類聊天型人工智能(Chatbot)工具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但用了一年多之後,我們逐漸發現這類對話式AI的限制:它只能「應答」,不能「主動」,每次互動都像重頭開始。它無法記住你的流程、不會主動幫你工作,也無法接管現實中的任務執行。這正是Chatbot與AI Agent的分野所在,也說明了為什麼2025年會被稱為「Agentic AI元年」。
文:Michael C.S. So(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客席助理教授)
Chatbot、AI Agent 和 Agentic AI 有什麼不同?
Chatbot是我們對AI最初的印象,從FAQ機械人到GPT類對話助手,它們善於回應,但缺乏持續性和執行力。AI Agent的誕生,正是為了彌補這一點:它可以記憶上下文、自動規劃任務步驟、使用外部工具完成多步驟工作,真正變成企業營運流程的一部分。
而Agentic AI則是更高一層的概念,它不只是一個執行指令的工具,而是擁有自主性、決策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的智能代理。這些Agent能與其他Agent合作,甚至形成虛擬團隊,在不需要人類介入的情況下完成複雜的專案。
這種技術上的轉變,代表AI已經從知識助手轉型為任務執行者,並即將全面進入組織營運核心。
為什麼2025會被認為是Agentic AI的元年?
原因有三:技術成熟、應用爆發與思想轉變。
首先是技術面。以Manus.ai為例,這個新興平台讓AI不再只是生成答案,而是能夠主動執行工作流程。你只需輸入一個目標,例如「建立網站」或「整合CRM資料」,它就能自動拆解步驟,指派子Agent去完成不同任務,甚至持續追蹤進度並進行調整。這不再是回答問題,而是完整的工作管理與執行。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智譜AI(Zhipu.ai)則推出了Auto GLM這個開源框架,專為中文場景與企業應用優化。它特別強調「工具學習與選用」的能力,能根據任務自動調用內部文件、第三方API、甚至本地數據庫,成為真正嵌入企業流程的AI。Auto GLM還支援本地部署與安全控制,對需要保障數據私隱的企業非常重要。
這兩條技術路線——Manus重協作與任務規劃,智譜重語境與本地化——都在展示同一個未來:AI不只是工具,而是組織中的數碼同事。
NVIDIA黃仁勳:未來每家公司都會「租AI Agent」
這股潮流也獲得產業領袖的強力背書。NVIDIA創辦人兼CEO黃仁勳(Jensen Huang)在2025年的GTC大會上指出:「未來每一家公司都會租用AI Agent來為你工作。」他認為,AI Agent將成為企業新形態的生產力來源,而企業的角色將不再只是雇用員工,而是管理一群虛擬的AI工作者。
黃仁勳更進一步表示:「每家公司都會變成AI工廠(AI factory)」,這些工廠不是生產汽車或電子產品,而是持續生成AI可以使用的數據「代幣」(tokens)和工作成果。這是一種全新的營運思維:企業的「產能」不再只是人力與機器,而是包含了AI Agent的生產力。
為支援這場變革,NVIDIA推出了NeMo微服務平台,幫助企業自建AI Agent系統,並整合自家數據與業務邏輯。這種AI系統可用來處理客服、法務、財務分析、IT維運等領域,甚至讓管理者設定Agent間的協作方式,實現真正的AI團隊運作。
這表示,我們每一位知識工作者的角色也正在轉變:你不只是部門主管、專案經理,更是AI Agent的編排者、流程設計者與績效評估者。
誰應該使用AI Agent?怎麼開始?
AI Agent並不是大型企業專屬,中小企業反而是最能即時受惠的用戶。
舉例來說,客戶服務部門可以使用AI Agent自動回覆問題、過濾客戶類型,甚至引導至人類客服。行銷部門能利用Agent抓取競爭對手活動、安排廣告排程、生成社交內容。行政與HR則能透過Agent處理入職、報到、假期申請與培訓規劃,甚至分析員工表現。
要啟動AI Agent也不複雜。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平台如Dify.ai、Langflow、Flowise,可讓你透過可視化方式設計AI流程,無需程式背景,只要熟悉業務邏輯就可以啟動。
我建議企業可以從一個任務加一個部門做起。例如:
建立一個AI客服代理,串接WhatsApp
建立一個AI文案助手,自動生成每週社交貼文
設計一個AI業績報表助手,每天抓取銷售數據並彙整成簡報
結語:你的工作將從執行者變成協作者
如果說2023是體驗ChatGPT的一年,2024是探索AI應用的一年,那麼2025就是真正實踐AI協作的一年。
Agentic AI的興起,不只是AI的進化,更是工作模式的重塑。我們未來的職責,將不再是事事親力親為,而是設計、管理與優化AI的執行。這場變革的關鍵不是你「會不會用AI」,而是你「能不能讓AI替你工作」。
從現在開始,企業應該思考:哪些任務可以由AI接手?哪些流程可以由AI優化?誰來管理這些AI Agent?掌握這些答案的,就是未來真正的營運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