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機械人是否正在取代搜尋引擎?|蘇仲成

撰文:MetaHero
出版:更新:

我從事網上電子商貿推廣已超過二十年,見證了從Yahoo、Google到今天ChatGPT的整個數碼營銷進化史。對我們這些做產品推廣的人來說,SEO一向是最關鍵的策略——客戶能否搜尋到你,比什麼都重要。你的產品資訊是否排在前列,決定了生意的流量和信任度。但時代變了。生成式AI的出現,令資訊的入口發生根本變化。客戶未必再用Google找答案,而是直接在ChatGPT輸入問題。這樣的轉變,讓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問題:AI聊天機械人,真的會取代搜尋引擎嗎?SEO還有存在價值嗎?

文:Michael C.S. So(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客席助理教授)

數據先行:AI流量激增,搜尋依然主導

OneLittleWeb近日發表一份全球性報告,追蹤了2023年4月至2025年3月的搜尋與AI使用數據:

AI聊天機械人訪問量年增長80.92%,達 552億次

Google等搜尋引擎依然穩佔 1.86萬億次流量,是AI的 34倍

即使ChatGPT一枝獨秀,仍然每日比Google少26倍訪問量。結論很明確:AI很熱,但搜尋引擎仍是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

然而,這不代表AI可忽略。相反,它正在成為搜尋的延伸與補充,而非取代。

AI與搜尋的角色差異:即時 vs 深度

AI聊天機械人 擅長快速解答、整理資訊、個人化建議

搜尋引擎 則主打資訊廣度、來源權威性、比較深度

這場競爭,正在演變為融合——Google加強了SGE(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Microsoft Bing也整合Copilot,讓搜尋本身變得更像對話。

作為企業經營者與內容推廣者,我們要學會「雙線並行」:既為搜尋優化,也為AI理解而寫。

SEO不死,但必須進化成「AIO」

很多人問:「現在AI這麼強,還需要寫SEO內容嗎?」

我的答案是:「要寫,但要寫得像AI會引用的內容。」

AI優化(AI Optimization, AIO)就是新一代的內容策略。重點包括:

結構清晰(段落分明、有小標題)

有條理、有邏輯(例如常見問題FAQ、比較列表)

具權威性(引用來源、更新頻率高)

使用自然語言(AI更易理解與重述)

未來的內容不只寫給人看,更要寫給AI讀懂。

我們是不是太依賴AI寫內容了?

現在大家都在用AI幫忙寫內容,但我想誠實問幾個問題:

1.⁠ ⁠真正的內容深度,還在嗎?

很多網站內容看起來「寫得很完整」,但實際是AI模板拼出來的空話。這些內容對客戶真的有幫助嗎?有解決痛點嗎?有說服力嗎?

內容是品牌與客戶之間的對話,不是把ChatGPT的回應貼上去就叫做策略。

我曾為某健康產品寫一頁文案,從客戶真實回饋出發,分析服用前後差異、引用研究、加入食用方式,結果網站轉換率提高了3倍。這不是AI能「自己發現」的內容,而是來自我們的思考與投入。

2.⁠ ⁠創意與突破點,還有嗎?

AI很擅長模仿,但創意,是突破,不是抄襲。

試問今天網上一堆AI寫的內容,能否讓人「眼前一亮」?能否在客戶腦海中留下一句話?能否形成品牌獨特風格?這些,AI能幫忙,但做不到主導。

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是那些讓客戶願意停下來思考、願意分享的——這不是堆字就能做到,而是需要人心、觀察力與創作力。

未來的SEO:不是關鍵字,而是情緒、邏輯與多感官體驗

過去做SEO,我們靠的是一組組關鍵字、一段段文字,重點是搜尋引擎是否能「看懂」這些詞。

但今天與未來,這個遊戲規則正在被重寫。

AI搜尋系統越來越懂得語意、邏輯與情緒。例如:

用戶搜尋「我媽媽糖尿病很想吃甜點,怎麼辦?」

AI不只分析關鍵字,而是理解背後的擔憂、情緒與場景。

這意味著,我們未來的內容創作不只是資料,更要:

有情緒共鳴(例如用故事或問題切入)

有邏輯推演(讓AI理解背後關係)

有視覺輔助(圖片、影片、表格等)

有聲音媒介(Podcast、語音摘要)

這稱為多模態SEO(Multimodal SEO),是未來AI時代的新標準。

不只是「寫好」,而是「讓AI看得懂、聽得懂、感受得到」。

本地企業怎麼應對這場AI與搜尋融合的戰爭?

我建議企業主與行銷部門,從以下四方面開始行動:

1.⁠ ⁠雙線佈局:SEO + AIO 並進

網站內容要同時適合搜尋引擎與AI抓取

投資於FAQ型內容、清晰結構與高可信度頁面

2.⁠ ⁠建立品牌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

Google商家、新聞曝光、專訪、維基資料等有助建立AI理解的品牌節點

3.⁠ ⁠整合AI客服與內容引導工具

使用ChatGPT API、Dify、Chatbase等將內容變成互動式對話,提升轉化

4.⁠ ⁠培養內容團隊的創意與分析能力

不再只是關鍵字堆砌,而是要深入理解客戶需求,創造有洞見、有故事的內容

結語:AI是工具,人是靈魂

在這個「內容爆炸但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能脫穎而出的,不是寫得最多的人,而是寫得最有價值的人。

AI可以幫你提速,但不能幫你替代「理解客戶」與「創造差異化」這兩項基本功。

我相信:寫得好的人,在AI時代將比過去更有價值。

SEO會繼續存在,但真正能在AI與搜尋雙重環境中勝出的人,是那些願意多花一點心機、多觀察一層人性、少依賴一點模板的內容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