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之路最終站】原來我們患上民主疲勞症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如果要麼投票給癌症,要麼投給心臟病,那為什麼我還要投票?」美國知名億萬富翁、科氏工業創辦人科赫(Charles Koch)對兩位候選人的批評毫不客氣,更將希拉里及特朗普比喻為兩種致命疾病。美國總統大選臨近,不少選民無奈表示要在「騙子」希拉里與「瘋子」特朗普之間二擇其一。
美國作為泱泱民主大國,選舉制度及方法讓全球借鏡,何以今年竟選出兩位歷來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香港01》將解構選舉七部曲,剖析美國選舉的弊病,揭示選舉與民主之間的裂口。

1988年老布殊對杜卡基思的選舉,被民眾形容是「兩害取其輕」。(資料圖片)

緊接着晚間新聞時段,通常都會播放一些當年今日的片段,讓觀眾重溫過往的新聞,多少帶着知古鑑今的信息。早前大台就在此時段播放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的老布殊對民主黨杜卡基思的競選片段。當年記者訪問了一名年輕選民,問及他對兩名總統候選人的看法,他的答案似乎放在現時也非常合用:「這只是在兩害取其輕。」(the lesser of the two evils)

在這接近30年的時間,世界早已變得不再一樣;但選民對於選舉的無奈,卻似乎從來未變。今屆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民主黨的希拉里及共和黨的特朗普,更加令人慘不忍睹。一個是在選民眼中毫無誠信,為了撈政治油水無所不用其極;另一個則是口沒遮欄,只懂玩弄民粹情緒。

1900年紐約一個票站內的情況。

喜歡民主 卻不滿現實

比利時學者雷布魯克(David Van Reybrouck)在今年7月出版的新書《Against Elections: The Case of Democracy》的書,就在幾年前,國際性學術組織World Values Survey進行了一項全球性的大型調查,在57個國家當中訪問了7.3萬人,問他們是否相信民主是管治一個國家的好方法,接近92%的受訪者回答「相信」。

不過,調查同時發現一樣有趣的事,就是在過去10年,愈來愈多聲音希望出現一個強人領袖,「不必為受議會及選舉困擾」,而且受訪者對政府以及政黨的信任程度跌至歷史新低,情況反映了一個現象,「人們喜歡民主這個概念,但卻不滿現實」。

選舉制度已跟不上社會變化,雷布魯克認為,對於民主而言,2016年很有可能是自1933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差的一年。因為政治亂局與不穩成為了當今西方民主的一大特色。

先是西班牙去年12月底的大選未能令新政府籌組,並迫在半年後再次舉行大選。亂局的另一表象,就是將爭議性事件,只簡單地訴諸公投:無論是荷蘭今年4月舉行的一場公投,反對烏克蘭與歐盟簽訂的一個貿易協議,抑或是英國在6月的全民公投中脫歐。

林肯總統的邈選海報。(資料圖片)

民主疲勞症源於過度依賴選舉

雷布魯克認為這都是「民主疲勞」的徵狀,具體體現為對公投狂熱,對政黨參與度下降以及低投票率。西方國家追求民主的歷史達3,000年,但奉行選舉為體現民主唯一方法的操作,卻只有200多年。而現在由每個國家訂下有關選舉的憲法,卻有多年未經修改,並未能跟上時代的變化。

民主疲勞的原因是我們大都信奉「選舉原教旨主義」(Electoral Fundamentalism),這些人對選舉能帶來民主有着堅定不疑的信念。他們認為若要談民主,選舉就是最基本的前提,並認為這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選舉已由一種作出集體決定的方法,變成一種政治遊戲。若簡單地將民主與選舉畫上等號,似乎獲得民主的唯一途徑是通過選舉,這種想法雷布魯克認為最值得質疑。

既得利益者 政黨改革乏力

西方的民主選舉制度顯然出了問題,但現時美國的選舉制度都有利兩大黨政客,既是既得利益者,改革動力十分小。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一直推崇新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使得資本而非勞動力在全球化中佔有更大發言權,並使經濟精英而非普通民眾獲得最大收益,財富不均的問題愈益嚴重,民眾對希拉里及特朗普這些政商界精英當然不滿。西方的代議政制不足以代表所有民眾的訴求,亦加劇了民眾的不滿。

這種選舉制度的問題一直存在,但今屆的選情因美國社會出現了嚴重問題,令「兩害」情況尤其明顯。奧巴馬自8年前上任後接手了金融海嘯這個燙手山芋,改革監管力度不夠,當年的禍根在8年後的今天活得比你好。曾是美國銀行界一哥的花旗銀行,其股價於2009年曾跌至不足1美元,看得個個目瞪口呆。如今呢,股價已升至近50美元,而打工仔的人工卻停滯不前。人民的生活過得不好,與其他階層及種族的矛盾愈趨激化是意料之內。

希拉里與特朗普,美國選民最終會如何選擇?(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