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橋救社會】長者家居裝修無人做 熱血青年「豬頭骨」 創商機

撰文:仲欐因
出版:更新:

社會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議題等待被關注和被解決,政策覆蓋不到的癢處,只能依靠非政府組織(NGO)、慈善團體或熱心人的主動支援,然而NGO的效能需仰賴政府撥款,慈善團體的工作受制於每年的善款數字,熱心人的捐助亦非恆常。環境與人口老化等問題,一個個燙手山芋,誰想觸碰?幸好,社會上有一群「自找麻煩」的年輕人,他們熱血、善心、「食腦」亦信奉巿場力量,決意要在最具挑戰性的領域「扭」出一盤生意,診治社會。
攝影: 倫星揚、受訪者提供圖片

經過一年多時間,「長屋設計」漸上軌道。左起Lawrence、Ken、Vincent、Ray。

老化危機:人棄我取「豬頭骨」 變出每月80萬生意

創業唔一定要學寫app,按此發掘更多非科技創業案例!

人口老化已成為社會迫在眉睫的議題,據政府統計數字指,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將由2014年的15%攀升至2064年的36%,而除數字敲響警號,近年屢屢發生的虐老事件亦多次挑動社會神經。高學歷、高收入長者自然受商家青睞,但消費力一般,甚至捉襟見肘的一群,他們的需要則易被忽略。雷煒程(Lawrence)、鄧子傑(Ray)、巫永充(Vincent)、湯學勤(Ken)、梁嘉峻(Tony)5個建築界80後在2年前接觸過長者家居維修工程,發現巿場欠缺針對銀髮族的設計公司,於是決意創立「長屋設計」,專接無人肯做的長者生意。一年過去,由被行內人取笑為「豬頭骨」的生意做出每月70至80萬的營業額。

「我們約在2年前接觸過長者維修工程,這些個案中的長者或獨居或與家人同住,卻不慎發生意外,導致家人要急於在長者出院前把家居改裝好。」然而裝修工程需時,非有錢便能即時辦妥,老人家的特殊需要亦不是一般裝修師傅所能理解,Vincent深覺匆匆維修的效果欠理想,同時長者維修工程數量日增,反映巿場有一定需求,於是幾個年輕人便湊合10多萬元成立「長屋設計」。

Ray解釋,長者需求的巿場其實一直存在,卻乏人問津。「對行內而言,最易做的生意是接一個project,例如一間獨立屋,200萬合約穩穩定定地做半年,但做長者維修,一個洗手間工程只值五六萬元,生意額少、工程短、地區又分散,因此無人願意做。」要將零零碎碎的數萬元變成一盤「有水位」的生意,團隊要扭盡六壬鑽出利潤空間,因此「長屋設計」的工作流程有別於行內一貫的project base做法:團隊將小工程斬件,以流水式生產管理提高效能,把上門視察、報價、設計等工序分工處理,並藉着回收建築商的工程剩料減省成本,在人棄我取的巿場下,成功達致做生意、改善長者家居及減少建築廢料的三贏局面。

回收建築剩材能幫補「長屋」約一成的物料開支。

愈做愈窮? 開闢中產市場補貼

居家安老雖在社會討論已久,但對不少家庭而言依舊陌生,「長屋設計」是開荒牛,團隊站在用家角度思考,聰明地建立了一套說詞教育公眾。「一般津貼老人院現時每月收費6,000至8,000元不等,一年下來已花近7至10萬,金額和做一次維修相差無幾,分別只在於是月供還是一筆過,但做好一次維修,長者可以一勞永逸,享受與親人同座、互相照應的好處。」由於洗手間是長者發生意外的黑點,因此「長屋」的最低消費是單獨維修洗手間,做價約6萬元,成功申請政府「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的4萬元後,長者只需付出約2萬元,便可住得更安心。

他們笑說當初由於熱血,為無能力的長者先墊支開工,後等津貼批出才收費,結果生意愈多卻愈做愈窮,終明白到幫人的同時亦要建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生意才能長做長有。他們亦發現,單單配備好硬件,設計好無障礙長者友善家居,競爭者很容易便可照辦煮碗,因此需發展出更獨門的服務保持優勢。

今年9月,「長屋」獲企業免租開設體驗館,530呎、裝修造價40餘萬的中產示範單位標誌着「長屋」雙線發展的策略。「過往『長屋』較着重功能性設計,現在我們積極開發品味舒適、具專業醫療知識又適合三代同堂的中產家居市場,以這裏所賺得的利潤補貼需為基層長者墊支的現金流。」他們異口同聲表示,現時開支最吃重的並非觀塘辦公室的租金,亦非9位員工的薪金,而是裝修師傅的人工,幸好團隊年初獲得投資者200多萬元的注資,為發展打下強心針。對於外界質疑「長屋」豪言3年要完成1,000戶維修的目標,Ray只以一句回應:「對比全港38萬住在30年樓齡居屋以及自置公屋的長者,我們做的只是微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