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打工仔人工一半為交租 年輕夫婦:好難儲首期

撰文:仲欐因
出版:更新:

「也許相愛很難,就難在其實雙方各有各寄望怎麼辦」
相愛固然很難,但相愛過後欲成家立室的首期肯定更難,打工仔面對人工增幅和樓價跌幅的寄望差距,更不知怎麼辦。

據政府統計數字,現時香港個人入息中位數為15,000元,而按工聯會上月調查所得,一對月入3萬的夫婦如要上樓,需在不吃不喝零開支的情況下儲44個月錢,方能購得300萬元單位,無怪年輕人大嘆上樓無望,甚至連自立出外租屋都無能為力,只能婚後繼續與父母同住。正當香港年輕人大呼怎麼辦之際,地球另一端的英國倫敦打工仔亦遭遇相似命運。相愛過後,更難的還在後頭。

Christina和Darby兩夫婦希望能在倫敦自立生活。(Telegraph)

27歲的Christina和30歲的Darby Manning是一對居於倫敦的年輕夫婦,3年前他們以每年18,000英鎊(港幣20萬),約月租港幣1萬6千多元租住位於倫敦南部的一房單位。二人稅前總收入每年為45,000英鎊,約月入港幣4萬頭,扣除稅項、燈油火蠟和交通費,尚算有餘錢可儲,聽來生活還算不賴。不過Christina就說,為了儲錢,二人洗費必需嚴格遵守訂下來的預算表,連街都要盡量少去,基本上無甚生活可言。

為加快儲錢進度和希望讓先生有多點發展機會,兩夫婦雖不情願,但還是於2014年搬到Christina娘家,並於吉爾福德(Guildford),也就是倫敦外圍的城巿與父母同住。「哪有已婚夫婦會喜歡和父母同住呢?」Christina語帶無奈,「媽媽雖然喜歡我們回來,卻很不高興我們没有自立能力。」 

因此6個月後,兩夫婦又再收拾細軟。這次,他們與另一對夫婦合租單位,兩對夫婦同一屋簷下各負擔675英鎊租金,約港幣7,400元。雖然租金比從前港幣1萬6千元少一半有多,日子理應輕鬆不少,但另一項巨大開支卻逐步逼近——第3位家庭成員11月便要出世了。可以想像,數月後一家三口擠在房間裏,與另一對夫婦共用客廰廁廚的日子將是何其不便。

多張嘴吃飯自然多一分壓力,從事網頁設計的先生Darby也因此決定暫時擱置自己的生意,轉而到倫敦碰運氣掙多點「奶粉錢」。他預算可找到年收入介乎35,000至50,000英鎊的職位,即月入港幣32,000至46,000元左右,太太則找兼職「助攻」,一年應可掙8,000英鎊,每月幫補港幣7,300元。

「收入計得掂,住屋卻計唔掂。」

想在倫敦找一個租金低於1,500英鎊,即平過港幣16,000元的單位,Christina和Darby注定要失望——尤如回歸基本步,2年多前,兩夫婦為儲蓄而勒緊褲頭離開倫敦,2年多後,他們依舊為住屋而煩惱,且比從前多了孩子出世的經濟壓力。

倫敦的樓價、租金、交通費持續飛漲。(路透社)

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兜兜轉轉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年輕打工仔的住屋窘況俯拾皆是。據英國住屋慈善組織Shelter的Great Home Debate調查顯示,在45歲以下組別,每3人當中便有2人因找不到可負擔的住屋而將「人生大事」擱置甚或完全放棄,這些「大事」包括結婚、生小朋友、轉工和創業。而據房屋運動組織Generation Rent的數字,全英現時大約有240個區份的2房單位,平均租金佔平均入息高於3成;但在倫敦,單是租金便已吃掉人工的52%。

按揭公司Share a Mortgage董事Andrew Boast為Christina和Darby的情況計計數:假若兩夫婦花1,500英鎊租屋,一年便花去18,000英鎊,再加上一筆過全年任搭的交通費1,296英鎊,單計租金和交通成本一年便要19,296英鎊,即約港幣21萬;假如他們願意搬到核心外圍吉爾福德,則可以1,000英鎊租屋,但交通費自然又貴一點,需要4,244英鎊,全年總計16,244英鎊,約港幣18萬。當然,這一切並未計算將來嬰兒出世的開支。因此,Andrew的結論是:假如二人希望搬進倫敦可以賺多「一點」,那「一點」很可能隨時被其他生活開支所抵銷。

雖然對於首次置業人士,英國今天的按揭利率已較2005至2007,及1989至1990年間的飛漲時期為低,但並不代表買樓比從前容易,關鍵就在於現今世代儲首期之難。Christina和Darby心底也明白,租屋只是個永劫輪迴,租越貴餘錢越少,租客成功上車的「奮鬥故事」也只會越來越少。

如使用手機app用戶按此連結有更佳效果

必然的世代矛盾?

故事來到這裏,可有令你想到身邊的Christina和Darby?或閣下已經是主角?可能令你更有共鳴的是,英國獨立智庫Civitas最近發表報告,以「世代不平等」(generational inequality)形容現今的住屋現象,指出上一代人「生得逢時」,剛好撈到樓價飛升的「油水」,而現今世代則被迫要捱貴租或背負巨額按揭,正好遙遙呼應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中,第二代人享受經濟上揚的繁榮,而第四代人一起步便是輸家之說。「英國人於2000至2014年平均收入上升51%,但平均樓價卻飆升了132%,這導致年輕一代前所未有地要付出比父母輩更大部分的收入去負擔樓價。」Civitas研究員Peter Saunders指出。

樓價高企,新生代面對租、買一樣艱難的戲碼正在全球不同地方同期上演。第四代人雖然不及「戰後嬰兒」的第二代人多勢眾,但隨時日轉移終會成為社會階層的中堅份子。假若各地政府繼續對年輕一代的住屋需求坐視不理,他們今天動彈不得的景況,很可能便會是各地社會動彈不得的明天。

(資料來源: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