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a Beauty】從YouTuber到創業者 Huda Kattan躋身富豪榜之路

撰文:數位時代
出版:更新:

如果我做一件沒有熱情的事情,又怎麼能夠去影響世界呢?今年35歲的Huda Kattan時常在社群平台上分享美妝資訊,她的YouTube頻道有超過250萬訂閱、Instagram擁有2,800萬追蹤者,她不只是一位在網路上有號召力的KOL,更是一位擁有5.5億美元身價的創業者。文:高敬原

Huda Kattan(hudabeauty@instagram)

深邃的雙眸、高挺的鼻子,Huda Kattan是一位伊拉克裔美國人,她在大學時主修金融,學業表現也非常好,但始終覺得生活中缺乏能夠點燃熱情的事物。2008年金融海嘯時,她與未婚夫搬到杜拜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一開始找到一份公關的工作,但覺得實在沒有熱情,兩周後就決定離職,「我想管他的,我不要做我沒有熱情的事情。」

2009年是Huda人生的轉折點,當年知名歌手Michael Jackson逝世,讓她突然頓悟,「如果我做一件沒有熱情的事情,我又怎麼能夠去影響世界呢?」

2009年是Huda人生的轉折點(hudabeauty@instagram)

獨特的美妝技巧,成為創立品牌契機

從小喜歡美妝的Huda Kattan在姊姊的鼓勵下,重新回到校園中學習彩妝,2010年她開始在WordPress上分享美妝心得。跟許多時下的美妝部落客不同,她可是受過紮實的專業訓練,加上用心經營,很快就替她在網路世界中打下聲量基礎。

接着她在YouTube上開始經營美妝頻道,分享化妝技巧、產品使用心得,Huda Kattan獨特的風格立刻吸引大批粉絲追蹤,包括她曾用牙刷去除黑頭粉刺、矽膠胸墊上妝、畫搞怪眉毛、豐唇器增厚嘴巴,都創造了百萬至千萬不等的點擊率(按下圖放大)▼▼

不過,這一切只是Huda美妝帝國的開端,逐漸在網路上累積名氣後,她的姊姊Mona建議何不創立自己的美妝品牌?一開始Huda並不認為自己是做生意的料,「我是一個美妝藝術家,的確經濟上也需要幫助,但我沒有很想成立自己的美妝品牌」。直到有一次她實在找不到自己喜歡的美妝產品,終於在2013年與兩位姊姊Mona、Alya三人一起成立了美妝品牌「Huda Beauty」。

Huda Beauty一開始專攻假睫毛產品,「當時市面上基本沒有什麼假睫毛品牌,我發現這當中有很大的商機需求。」後來產品品項拓展到唇筆、唇膏、眼影盤等多達140種品項,成為中東、歐洲暢銷的化妝品牌之一。

很多事情不做,你永遠不知道你可以。
Huda Kattan
有一次她實在找不到自己喜歡的美妝產品,終於在2013年與兩位姊姊Mona、Alya三人一起成立了美妝品牌「Huda Beauty」。(Huda Beauty官網)

創造「好內容」,讓消費者買的安心

不只商業操作精準,Huda Kattan在社交媒體經營上也很有一套,2012年時就開始經營Instagram帳號,如今擁有高達2,800萬追蹤者,根據英國社群媒體分析網站HopperHQ.com數據,她平均一篇「業配文」能創造高達新台幣100萬元的價值。Huda Kattan認為「好內容」是社群經營能如此成功的關鍵,「你必須不斷創造內容跟社群對話,才能建立起與粉絲、消費者之間的連結。」

廣大的社群追蹤者也對Huda的成功產生了影響,今年初她在錄製Facebook Watch的節目時,因為發現一批遮瑕膏配方不夠完美,直接將整批貨銷毀,「這不是財務上的考量,這是考量到整個社群。」她認為,當消費者省錢來買產品,就必須要給對方相應的承諾。

▼Huda Kattan對自己的妝容以至對Huda Beaudy產品的質素都做到一絲不苟▼

+8

Huda Kattan在美妝界的影響力跨越了文化及國界,她在影片中平易近人、毫不做作的性格,成功的將網路聲量化為真實的購買力,「以誠待人」更是她成功的關鍵。Huda曾說過,進入美妝業並不是只想賺到錢就拍拍屁股走人,「曾經有知名化妝品品牌想投資我,我拒絕了,因為這是我的品牌,目標是要打造像Estee Lauder、Lancôme這樣的品牌。」

當年橫跨了大西洋到中東找機會,如今的Huda Kattan擁有5.5億美元身價,今年還入選《福布斯》(Forbes)雜誌「美國白手起家女富豪排行榜」,甚至被稱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美妝部落客之一,「跟錢無關,我的目標就是想要鼓舞群眾,告訴大家小人物也能成就一番事業」她說。

Huda Kattan小檔案:35歲,美妝品牌Huda Beauty創辦人,美妝部落客起家,在YouTube頻道有超過250萬訂閱、Instagram擁有2,800萬追蹤者,身價達5.5億美元,入選2018年《福布斯》(Forbes)雜誌「美國白手起家女富豪排行榜」。

延伸閱讀:

向YouTube宣戰,Instagram推15分鐘影片專區有利可圖嗎?

【本文獲「數位時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