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跟實體會員卡說再見 餐飲會員制平台以收據聯繫食客

撰文:文耀倫
出版:更新:

「又食又拎」以往總是貪婪的代名詞,但換在今天的餐飲業裏,讓食客「又食又拎」的風氣卻成常態,皆因能否讓他們在飽嚐一頓後還獲贈優惠,甚至成為關係長久的忠誠會員,將是餐廳食肆今後的生存法則。
過往曾有不少本地創企嘗試推出餐飲會員制平台服務,然而回響與成效卻不甚了了,唯獨是由黃偉生所創辦的1個,不僅愈做愈旺,早前更獲超過900萬元港幣投資,教人被這平地一聲雷所一嚇時,亦好奇他究竟有什麼妙法成功搶灘。

由阿生所創辦的Storellet,推出未夠1年已達收支平衡,每天使用率甚至比傳統會員卡多上4倍。(馬熙烈攝)

已於本地餐飲業打滾多年的阿生,發現本地不少餐廳仍依賴實體會員卡作推廣,效果成疑亦不便使用,於是便創辦餐飲會員制平台Storellet,並於2014年年末推出市場。有別於傳統餐廳會員制規定食客出示會員卡才能享得優惠,Storellet會預先為加盟餐廳進行整合工作,從而將二維碼附加在收據上,食客只需在應用程式登記,即可成為會員,然後掃瞄編碼,便可在該餐廳的戶口內儲得積分、惠顧記錄及兌換禮品。

會員可利用應用程式的掃瞄收據,並按不同餐廳的設計,輕鬆儲得積分、印仔或「過三關」記號等消費優惠。(馬熙烈攝)

阿生表示,會員制對1間餐廳的盈利十分重要,「會員的消費能力能比非會員多上好幾倍,因他們自於第1次消費儲得積分起,便會為著換領優惠而繼續消費,這是一個定期循環(re-current)的消費模式。會員的消費約佔餐廳盈利20%,有些例子甚至可高達30%至40%,而比起非會員,他們每次的消費額可能較少,但惠顧次數卻較多,持續消費金額(life time spending)亦會多30%至40%。」阿生指,餐廳就是憑藉這種習慣性消費模式而累積一群忠誠的會員來,過程亦如公司的宣傳口號般:「一切從簡『單』開始」。單,就是每1張收據。

會員制即是團購?
曾有食客誤將平台與團購服務混為一談,阿生表示會員制是在尋找有忠誠的顧客,而不是提供可用錢購買的折扣優惠,「對餐廳來說,團購服務帶來的宣傳並不算多,因今次推出了9折甚至8折優惠,下次便要做到7折才顯得有吸引力,而且一回復正價便沒人願意光顧。」

獨力鬥不過時代

問及Storellet為何能突圍而出,阿生指最大原因在於平台不僅方便了食客,更方便了餐廳自身,「Storellet是一個以B2B模式運作,但服務對象卻是C(customer)的平台,所以我很依賴餐廳協助我進行宣傳。若餐廳職員要花上4至5個步驟才能求得食客申請會員卡,應該沒人會積極地做推廣;我選擇將聯繫會員的方法印在收據上,職員只需簡單地向食客介紹我的平台即可,而且這像是給予食客『著數』,非要他們提供個人資料才能換取優惠。」

現在人人手中有機,一切推向電子化似是理所當然,但從阿生的說話可知,一切倒沒如想像中的容易。「不少餐廳仍對會員制電子化有疑慮,擔心業績會受影響,亦傾向於將實體會員卡保留下來,我得花時間跟他們解釋這既是推廣會員制的最佳渠道,亦有效地宣傳自餐廳的方法。如果餐廳每天要做100至200宗生意,也不知每天需要派多少傳單才行,但用收據作宣傳,既能保證每位顧客皆可收到,亦能吸引他們再度惠顧,效果絕對比派傳單更有效率。」他亦強調餐廳在今天仍堅持單打獨鬥是不足夠的,但利用平台的協助效應,就能吸收更多本來未曾接觸的顧客,而好些著名餐飲品牌更是平台的初期客戶,亦曾有餐廳只用了3個月便將會員數目由0變成13,000。

我覺得在餐飲業工作很有趣。當賣衣服的,我不知客人是否真的高興,但做食的,我就可立即看見顧客吃得開心的樣子。
黃偉生,餐飲業會員制平台Storellet創辦人

飲食業可衰 但絕不會死

自言天生就喜歡吃與煮,婚前每餐都在街外用膳的阿生,選擇加入餐飲業確是合情合理,然而當僱員與當老闆不同,家有妻兒的他當時縱有理念,亦未敢貿然立心創業,猶幸獲得太太支持,他才決心辭去職務,甚至將物業都賣掉,花了9個月時間才開發出這個平台。「受著太多外在因素影響,要在香港經營餐飲業並不容易,但它亦相對地不受經濟影響,因為衫可以不買,但人卻不可不吃,所以我相信餐飲業會員制將大有發展空間。」

有著近10年管理食肆收銀系統經驗的阿生,認為香港的餐飲業會員制大有發展空間。(馬熙烈攝)

當然,有創業的心就不能滿足於現狀,因此阿生已定制了不少企業發展目標,如為餐廳提供數據統計資料。「我希望能協助餐廳制定有策劃的推廣,藉數據分析了解會員的消費能力傾向。例如曾有1餐廳每日可賣10幾個馳名的早餐,因此它就在平台推出相關優惠,結果令這早餐每天的銷量可達差不多200個,並佔了餐廳總收入的20%,這對餐廳及平台都是好事。」

他亦計劃未來推出需收費的VIP會藉,提供同等價值的現金券,為餐廳及會員帶來別樣的優越感。「我的目標是在本年年末能與50間餐廳會員、擁有50多萬的會員及擁有200個服務點」,從數字來說這增幅並不簡單,但阿生卻甚有信心,因為平台既以口碑及成效作宣傳,而且說到底,香港人為食得來也真的太懂得精打細算。

別看輕東南亞市場!
乘勢而行,阿生早前已將平台服務拓展至印尼及越南,並有意將業務推廣至東南亞地區。比起香港,印尼的科技走得慢很多,只在1年多前才有4G的網絡數據服務,然而阿生指這才是發展潛力所才,「因為任何科技對印尼人來說都很新穎,因此當地對科技的接受能力與需求很大,自然亦存在著潛在的市場。印尼有自家出產的低階智能手機,所以電子市場的發展很快;越南則有點像中國,使用iPhone的人較多,因這是一種身分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