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eek】從「好噁心」到「超可愛」? 兩岸三地「肥宅熱」

撰文:袁愷勳
出版:更新:

兩部影片破10萬訂閲、3分鐘影片吃一隻雞有184萬次瀏覽……「我誰?我瘋子啊!」2019年邁入尾聲,盤點2019年台灣Youtuber,「大蛇丸」的名字成為台灣2019年粉絲數量成長最快的網紅:從上傳第一支影片開始6個月突破50萬訂閲。

名字與某日本漫畫知名人物重疊的「大蛇丸」是何許人也?自稱體重100正負50公斤、一天睡12小時、早餐兩頓、午晚餐與下午茶和宵夜各一頓,個人頻道影片接近一半是「暴吃」美食,一身黑衣、表情誇張的大嗓門平頭形象,被眾多粉絲評價為「可愛」,也有人稱他是「肥宅之光」。

在中國大陸,網上用「肥宅快樂水」來形容可樂類飲料大行其道,還引申出「肥宅快樂」系列:披薩是「肥宅快樂餅」、炸雞桶是「肥宅快樂桶」;還有「肥宅快樂事」、「肥宅快樂膠」等用法,影響力透過網路傳播到兩岸三地,甚至「反攻日本」。

從污辱用語到無所不包

「肥宅」也就是「肥胖的宅男」,毫無疑問,本來是一種人身攻擊的詞彙。 1990年代末,日本「御宅族(otaku)」文化透過網路傳進兩岸三地,一開始也只是當時極為小眾的網路動漫愛好者族群在使用,但在被媒體引用後迅速在中文世界轉化為「宅男」的用法。

20世紀末日本御宅族經典形象。(twitter@tamuro_g)

2007年台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主持人吳宗憲杜撰日本小說《涼宮春日的憂鬱》內容,指其為「宅男愛看的色情小說」,來賓也隨即附和「宅男是社會的垃圾」 、「變態」、「不該活在世界上」,結果引起書籍出版商與動漫迷抗議,是第一起讓「宅男」一詞的褒貶浮現到台灣社會上的事件。

事實上,「御宅族」本身在日本就是頗新的用法,一般大眾望文生義為「經常待在宅裏不出門的人」,其實也不算太嚴重的誤解。但隨着媒體對「宅男」的使用範圍擴大,「不修邊幅的人」、「不善交際的人」、「喜愛動漫的人」、「喜歡電玩的人」、「喜歡模型的人」、「經常使用電腦工作的人」……通通都用「宅男」來形容,幾乎是無所不包。

不過,香港明星鄭伊健是宅男,因為他不喜出門;金城武和謝霆鋒也是宅男,因為他們會打電腦遊戲;李亞鵬時常在家陪着老婆孩子,當然是宅男;米勒愛吃零食,肯定是宅男;最離譜是梁漢文,因為懂手工製作,就被劃為「宅男一族」。

演員金城武曾表示自己很喜歡待在家裡,也讓他除了男神的封號外多了宅神的封號。(視覺中國)

結果到最後,台灣對「宅男」最原本的用法「喜愛動漫的網路族群」反而變成了這個詞彙範圍裏的小眾。為了捍衛這種身分認同,或是為了自嘲,甚至是為了反擊媒體的話語權,原本用以人身攻擊的「肥宅」一詞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自稱詞;連女性也有在網路上自稱「肥宅」或是「女肥宅」的。

用自嘲當作盔甲

知名美劇《權力遊戲》中有一段名台詞,大意是:「把污辱當作盔甲穿在身上,如此就無所畏懼。」網路族群自稱「肥宅」的用意,大致如是。

透過使用「肥宅」來自稱,將媒體上光鮮亮麗的藝人等人剔除出去,隱然昭示着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反叛:肥胖、單身在家、沉迷電玩動漫……種種因各種理由不合於外界期待的人,就透過自稱「肥宅」取得另外一種集體認同。

以這層觀點來看,和自稱「魯蛇(loser)」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魯蛇」在語境中更加尖鋭、更加憤世嫉俗,「肥宅」則帶有一種「安穩於目前現狀」的平衡性。

其實,肥胖在歷史中本來也不一定都是負面的評價,成語「心寬體胖」、俗諺「宰相肚裏能撐船」,肥胖曾經是氣度與身分的象徵。近一個世紀西方娛樂界追求的「瘦即美」早已被批評為病態,本來美醜並無絕對的標準,肥胖當然也可以是可愛的,再說人類對「圓滾」的體型天生也有着憐愛本能:嬰兒就是圓滾滾的。

創造詞彙變體證明族群活力

除了自嘲用的「肥宅」外,還有可愛版的「宅宅」;女性用的「宅女」;強化負面意義的「死宅」,是「宅到死路一條」的意思;另外用「凶宅」來形容行為觀感不佳甚至犯下社會案件的人,藉此保持「宅」或「肥宅」的無辜性。

語言是活的,詞彙亦同。一個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的詞彙,不但能繼續流傳並且分化,也見證了社會一角小眾族群自我認同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