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鼠年】慶賀中國農曆新年 全球造幣廠齊發「鼠幣」沾喜氣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農曆年節到來,全球華人孩童最為期待的賀歲禮,莫過於俗稱「紅包」的壓歲錢。然而,隨着百餘年來全球金融體制的一再變更,傳統「壓歲錢」也由金銀本位下的銀元、金幣,轉移到信用貨幣制度下的鈔票、甚至是數字貨幣。儘管如此,傳統金銀幣卻還是有愛好者與造幣廠源源不斷投入,讓每年的年節氣氛依舊充滿真金白銀所帶來的貴氣。
由於全球接連出現無現金社會、鑄幣需求減少且成本增加,各地造幣廠原有業務縮減後必須求新求變、開拓各種商機維持營運和擴大利潤。在貨幣環境助推下,全球10幾億華人每年過年幾乎都會收受的「壓歲錢」,因而被與該年的生肖結合製成「生肖金/銀幣」,作為重要的年節禮品。

2020年適逢新一輪生肖的開端,鼠年氣象成為各地造幣廠年節禮品的唯一共同符碼,推出數以百計的鼠年金銀幣搶食年節商機,它們各有不同的鑄造工藝,也代表設計師與造幣廠眼裏的中華新年意象,發行量少、鑄造精美者,還會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二戰結束後,歐美各國造幣廠漸漸推出年度「套幣」(coin set)作為公曆新年應景產品,而華人社群首開先河、推出生肖錢幣產品者,當為1967年開始推出年度套幣的新加坡造幣廠,在1972年首度在包裝中加註生肖字樣;而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也在1976年開始發行生肖金幣,是極早將生肖圖像逐年鑄造成紀念幣發售的區域之一。

而歷經多年生肖紀念幣發展,最重要的兩家生產商,分別是台灣中央造幣廠與中國大陸的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國大陸的生肖紀念幣首發於1981年,當時都是以出口創匯為目的,台灣則首發於1993年,有趣的是,兩岸同樣在雞年首發,只是相差一輪,而台灣第一輪生肖套幣,似系仿照新加坡的模式,並沒有特別刻印生肖圖樣的紀念幣,而是用無面值的「主題章牌」;中國大陸則似系採用香港模式,自始即將生肖圖樣刻劃到有面值的貴金屬紀念幣上。

台灣直到2005年第二套生肖套幣,才與中國大陸看齊,將生肖鑄造在有面值的幣上;目前台灣進入第三輪、中國大陸則進入第四輪。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銀行自2003年起,也取得圖瓦盧授權、委託台灣中央造幣廠鑄造生肖銀幣,直到目前都維持發行,與中央銀行紀念幣同是台灣重要的生肖幣品。

除了兩岸之外,新加坡造幣廠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肖紀念幣生產商,該廠鑄造新加坡本國的生肖紀念幣外,每年也生產不丹、寮國、緬甸、越南、澳門等國家與地區的生肖套幣,可謂稱霸東南亞的生肖紀念幣市場;而老牌的澳洲伯斯鑄幣廠(Perth Mint)、列支敦士登的CIT(CIT Coin Invest AG)等商業造幣廠,也不斷取得蒙古、非洲和大西洋各國授權,推出多元豐富的生肖紀念幣,搶佔市場份額。

隨着競爭者眾,各國推出的生肖紀念幣也在鑄幣技術上有更多的講究與發展,如CIT公司在2016年開發出智慧造幣技術(Smartminting)與大金幣造幣技術(Big Gold Minting),使金銀幣厚度可以更薄、同時雕刻技術可以更細膩與立體,這等於是可以把小規格、薄型金銀幣,鑄造得相當具象;而中國大陸也研發出噴砂鏡面、斜齒、彩色、梅花形、塊狀幣、無清邊等工藝,塑造獨特的市場地位。鑄幣技術的精進,無遺提高了生肖紀念幣的視覺享受以及藝術性,也讓造幣廠們各擅勝場。

然而就每年的產量來看,最受歡迎的生肖紀念幣,還是中國大陸與台灣所發行。相比澳洲生肖紀念銀幣每年數千枚的發行量,台灣中央銀行每年發售12萬枚(2020年改為11萬枚)、台灣銀行每年發售5萬枚、中國大陸各式金銀生肖幣加總,每年最大發行量約為80萬枚,另外還有270萬枚的8克賀歲銀幣,穩居龍頭地位。

最後,隨着金銀本位記憶與歷史越來越遙遠,近年年輕人也越發失去對生肖紀念幣的愛好與忠誠,不論是中國大陸或者台灣,都面臨減發的命運。2018至2020年,中國大陸生肖金銀幣發行量不斷減量(實際鑄造量則又再減),做為多年所累積紊亂的發行情況的調整;而台灣中央銀行也自2020年起,將生肖套幣發行量從12萬減至11萬,也是因應近年排隊人潮不若以往的市況調整。未來能否持續維持1970年代以來的全球生肖紀念幣熱潮,主要繫於新世代能否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