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彙入台】「新西蘭」與「紐西蘭」:兩岸翻譯互通或一詞各表?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萌萌噠」、 「牛逼」、 「藍瘦香菇」,近十年,隨着網絡的發達、兩岸文化、經濟、人員交流頻繁,加上中國大陸經濟文化實力增長,「中國用語」越來越頻繁出現在台灣網絡和社會之中,隨着台灣社會對中共信息戰、假新聞的討論增多,也引發是否這種文化現象是一種「 入侵」或「 滲透」的討論。
「語彙入台」透過專訪學者、譯者,剖析兩岸文化、娛樂、經濟、政治的互動為背景,探討兩岸語彙交流現象究竟是「 自然的狀態」、強勢文化的「 入侵」或是有意識地「 政治性滲透」,最後進一步探討語言用法是否真的存在優劣之分。此為系列文章第三篇,專訪台灣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譯者李宗義請他從學術界、翻譯界的角度,分享他如何看待「語彙入台」的現象。

兩岸在翻譯上其實存在很多不同,也成為Youtuber的熱門話題。(Youtube@謙桑)

語彙從翻譯、學術交流「入台」?

中國大陸的流行詞隨着網絡、社群媒體的快速流通,而大舉登台。而早在網絡普及之前,同樣使用中文的兩岸,詞彙有無交流互通?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賴慈芸長期研究台灣翻譯歷史,發現台灣在戒嚴時期因為政治因素而有許多消失的譯者,最大宗是來自於中國大陸。她曾在《台灣文學翻譯作品中的偽譯本問題初探》指出,台灣在1950年代,幾乎所有的世界文學翻譯都是大陸譯本,直到2000年,都有繼續印行抄襲譯本的紀錄書目。

這樣的現象有沒有可能也是大陸語彙入台的一種方式,甚至早在網絡普及之前就透過書籍、學術交流等形式來到台灣?成為大陸語彙入台的另外一種管道?

李宗義從他在學術界、翻譯界的觀察分析指出,中國大陸翻譯的譯本確實比台灣多,因此學生可能會透過閲讀有所接觸。但是台灣的學術界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地方在於台灣的師生在使用翻譯詞彙時,通常都會知道與之相應的英文詞彙,所以這種學術用語上的兩岸交流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嚴重。

「台灣其實不是隻有在日常生活喜歡中英夾雜,台灣學術界在講很多事情的時候,也會用英文講。」不過,這種特別使用英文原詞的意識,倒不是因為抗拒使用中文或是有其他政治的考慮。而是認為中文詞彙可能沒有辦法很好、準確表達英文的意思。「因為它是一個學術或論文上的需要,需要比較精準一點,也可以說比較謹慎。」這跟在中國大陸直接使用翻譯過的中文學術名詞交談、在譯本中將英文名詞拿掉,是非常不同的。

另外,李宗義也提到,兩岸雖然都使用中文、也會互相參考不同的譯本,但語法在句子結構上還是有很多的差異,就算直接使用對岸的譯本也會經過編輯把關變成比較符合當地社會的句法和使用習慣,出版更適合當地的社會環境的版本。

他提到,例如台灣不太會出現長的句子,但大陸會看到很多長句。「一堆很長的形容詞最後才出現名詞這樣的翻譯,台灣是不接受的。因為不容易讀得懂讀而且很累,這是兩岸在翻譯的做法的不同,也是對待翻譯態度不同,他認為兩岸在翻譯的差距甚至比創作還大。

李宗義分享兩岸在學術翻譯界的詞彙相互影響的情況並不嚴重。(李宗義供圖)

從「審議民主」看中國的詞彙一統

而在「語彙入台」的現象中,李宗義觀察到的是學術翻譯名詞內涵上的改變,這是他認為值得特別重視的問題。其中,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詞的翻譯就是很清楚的例子。

李宗義提到,審議民主在兩岸都是同一個英文名詞翻譯成同一個中文名詞,但內涵、語境脈絡卻不一樣。

「審議民主一詞,根源於希臘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在討論一個議題時對於意見不同者,透過不斷地說服不同意見的成員,直到最後投票出來的結果一致,因而在西方的語境中是尋求共識的過程。但是審議民主在中國大陸語境下,卻被視為是一種談論式的民主,後面尋求共識的這塊卻消失了。」

「假如這樣的詞彙放在中國大陸的解釋下,使得原本台灣對審議民主的認識流失了。那我覺得這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李宗義認為,這樣的情況相對於流行語這種文化間的交流,是在探討語彙入台時更需要重視的問題。

「紐西蘭」或 「新西蘭」 五四時期的「費厄潑賴」

而對於隨着中國大陸文化、娛樂發展流行語大量的入台的看法,李宗義則認為,語言本來就會隨着時代改變,就像對待翻譯的態度一樣,都是隨着時代流動順應社會的需求。

在魯迅的時代,中國尚沒有公平競賽的概念。(維基百科)

「拿翻譯的例子來說,中國大陸多用「新西蘭」跟台灣多用「紐西蘭」就牽扯到要音譯還是要意譯的問題,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看法也會不同。」李宗義舉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學周刊《語絲》上林語堂先生介紹 「費厄潑賴」(fair play)的概念就是採取音譯(fair play),而非意譯的公平競賽、公平競爭

「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沒有這樣的概念,所以去意譯成公平競賽,民眾會沒有這種感覺。」李宗義說。而從魯迅先生後來撰寫《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這個概念的批評也可以得之,當時社會對公平、公民意識都還很缺乏,所以將英文中文化是符合那個時代的作法。

「每一個時代對翻譯該怎麼做?採取什麼態度?其實都一直有爭論。沒有一套通行的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其實就是整個社會使用語言的一個趨勢。」李宗義認為,「如果哪天台灣社會為了方便交流等原因也接受新西蘭的用法,我會覺得像這樣的接受跟改變倒是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