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清平樂》與狸貓換太子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劉太后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熱播的古裝劇《清平樂》,講述宋仁宗趙禎(1010-1063年)的一生,與在位期間治國理政的故事。劇情從仁宗的少年時代開始,道出仁宗與垂簾聽政的劉太后(969-1033年)之間的矛盾。說到中國歷史上女性主政,一般民眾可能對於西漢呂后(公元前241-前180年)、唐代武則天(624-705年)或是清代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印象較為深刻,其實宋代也有太后、太皇太后問政的情形,劉太后即為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

《清平樂》第一集開始,便帶領觀眾窺看宋仁宗與劉太后之間的矛盾。(微博@揚眉劍舞)

說到這位劉太后,相信各位一定不陌生,她就是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故事的反派角色。相傳宋真宗趙恒(968-1022年)苦於膝下無子,劉德妃(即後來的劉皇后、劉太后)與李宸妃(987-1032年,仁宗生母)同時有孕,因李妃先誕下皇子,引起劉氏妒忌便用狸貓調包,讓真宗以為李妃生下怪胎而被打入冷宮。劉氏擔心真相曝光便使計逼死李妃,幸有宮人代其而死,李妃便流落民間。在真宗駕崩、仁宗繼位後,開封府尹包拯(999-1062年)奉旨勘查弊案,途中遇到李妃並為其平冤,進而解開這樁宮闈疑案,最終讓李妃與仁宗母子兩人相認。雖然明清以來眾多戲曲、現代電視劇皆演譯這個故事,還成為包青天的代表性案件,不過《狸貓換太子》實為虛構,歷史上的劉皇后、李宸妃與仁宗的關係並非如此。

大多數民眾可能對劉太后在《清平樂》的強勢形象感到陌生,反而對於《狸貓換太子》裏的劉妃印象較為深刻。(百度百科)

根據《宋史》與《通鑑長編記事本末》記載,劉氏為西川路成都府華陽人(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境內),出身不高、年幼時父母雙亡,後嫁銀匠龔美(962-1021年)一同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討生活,便遇到當時還是太子的趙恒。雖然劉氏獲得趙恒寵愛,但因出身與再嫁身份(前夫龔美成為劉氏義兄),兩人被迫分開,直到趙恒即位,才將劉氏迎回宮中。但此時劉氏年紀已大,無法生育,便由侍女李氏(即李宸妃)為真宗誕下一子趙受益(後改名趙禎),而真宗則對外聲稱為劉氏所生,並將年幼的趙受益交由劉氏撫養。而仁宗則是到劉氏崩殂後,才得知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

雖然後世多聚焦劉氏與仁宗之間的母子關係,但她能夠在真宗倒下時,接手政務,並將其安穩交給仁宗手中,其人絕非是戲曲傳說所描述的那般心腸惡毒與陰險。事實上,北宋從宋真宗起,往後的皇帝皆年幼繼位。況且宋代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即是因後周恭帝(953-973年)年幼,才有機會掌握軍政大權,最後兵變成功登基稱帝。主少國疑,想必宋代每個皇帝都相當清楚。

由於真宗的5名皇子均年幼早夭,唯一長至成人的只有趙禎,還是晚年得子。且真宗身體狀況不佳,因中風臥病在床便將部分政務交給劉氏幫忙處理,不過據史載於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真宗批閲奏摺時便常參用劉氏的意見,這讓她累積不少處理朝政的能力與經驗。劉氏雖出身不高,但史書載其通曉詩書歷史與朝廷事務,這點或許是真宗在倒下之後,能夠放心交由她代替自己處理政務的原因之一。

圖為傳世的劉太后畫像,今收藏在台北故宮。(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劉氏因有真宗遺詔,垂簾聽政具有正當性,並以皇帝嫡母的身份代理皇權,從此開啟北宋太后介入朝政的先例。但並不代表大臣們都願意配合劉氏,宋代士人有鑑於唐代后妃干政(如唐高宗時的武后、中宗時的韋后)導致朝政混亂,對於有政治經驗又有手腕的劉氏相當警惕。不過劉氏聽政,不僅內宮管理嚴謹,更對自身、后族、皇室與大臣之間有所區隔,並嚴守制度。在劉氏主政十多年裏,政令雖出自內宮,但在其管理下,仍保持真宗朝時的穩定與規矩。更藉由群臣之間的不和,讓施政上得以順遂,如想獨攬大權的宰相丁謂(966-1037年),便被劉氏所貶。儘管劉氏賞罰有度,不允許外戚插手朝政,但多數士人還是不能接受女子當政,對於這位曾權傾內外的皇太后,評價多圍繞在她撫育仁宗有功,並無真正探討劉氏掌政其間的作為。

垂簾的太后,在宋代多是特殊情況下的緊急措施,比如皇帝年幼或是身染重病,無法處理政務時,才需要太后或是太皇太后出面擔任權力代理者。宋代參政后妃之所被後世讚譽有佳,除了較少插手朝政,后妃之爭也少於前代,多位主政太后更直接表達出不會辜負祖宗期許,並遵守儒家禮法,決不取趙宋皇位而代之的態度,形成宋代后妃政治的特色與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