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光復後難管制的台灣宮廟活動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近日,台北艋舺青山宮遶境活動於深夜施放煙火、鞭炮與電音擾民,讓常年的宮廟遶境弊病問題,再次成為台灣民眾討論焦點。

有網民認為,台灣的廟會文化在近代以來的發展,已嚴重變質,甚至成為「黑道的嘉年華會」,覺得有必要從過去留下的歷史文獻中找回傳統。有不少民眾認為,今日的廟會活動成為黑道競相比排場的場面,與過去國民黨推行的相關政策有莫大的關係。今日台灣廟會活動,真的全是上述兩者所造成的嗎?

為熱鬧、表達廟宇之間禮節與香火所施放的鞭炮、煙火,常常成為台灣輿論批判的焦點。(袁愷勛╱多維新聞)

因為熱鬧的宮廟活動帶給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困擾,不少民眾將其歸咎於不少參與宮廟事務的地方幫派,通過宗教活動來拼場、吸引青少年加入,而喪失了原有的意義。但其實自古以來,廟會祭典活動從來就不是個單一祭拜鬼神的活動,還具有豐富的社會人際網絡互動。

過去農業社會,村鎮中心的宮廟舉辦慶典那可是大事情,不僅要準備豐盛的供品,廟會活動結束後的宴客,更是農村社會中人際往來的重要場所。迎神活動結束後的辦桌,可以分為廟方、宮廟周邊店家與個人住家,他們會邀請有往來的宮廟參加贊境、同業或是親朋好友攜家帶眷來湊熱鬧,邀請越多人就表示越熱鬧,也代表廟方、店家與個人有雄厚的人脈資源,也能彰顯其社會地位、擴大人際網。因此整個迎神活動與宴客的規模、熱鬧等眉眉角角,都與人情往來息息相關。

光復後台灣的廟會活動狀況

台灣的廟會活動,因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基礎建設遭到破壞、民生物資匱乏、通貨膨脹等影響,廟會祭典活動沉寂一時,不是縮小規模,就是暫停舉辦。這個情況直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仍未見起色;朝鮮戰爭爆發後,美援穩定台灣經濟、農業有所提升後,民眾終於有餘力舉辦廟會活動。

辦桌為閩台地區常見的筵席方式之一,會邀請鄰居、親朋好友一同前來用餐慶祝。通常會在馬路邊、寺廟廣場、學校操場等村鎮的空曠場地,搭起棚架、爐灶與桌椅,廚師當場烹調將菜上桌。(維基)

雖然在台的本省民眾,祖先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也持續信奉着原鄉神明,不過由於閩南人、客家人皆分散於全台各地,導致各地方即使供奉相同神明,但其慶祝日期並不一致。比如媽祖生日,光是一個台北市就有三個不同的日期:萬華媽為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大稻埕媽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松山媽則是農曆三月二十六。

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城市,一年下來可以舉行20多次的祭典,加上非定期性的做醮等,有相當可觀的花費。對於承襲五四運動以來破除封建迷信觀念的國民黨政府來說,台灣人愛祭祀的風氣屬於陋習必須改正,便從制定法令着手。

1950年代國府管制民間信仰

由台灣省民政廳於1951年草擬《矯正拜拜風氣的相關草案》,於1953年正式成為綱要並執行,希望能降低民眾在宗教活動上的開銷,將金錢移作他用。其內容有:統一各神明的祭祀日期、將平安祭與祭祀日定為一年各限一次、限制宴客桌數,禁止迎神繞境活動,並勸導以清茶素果供祀神佛,也不準扶乩、施放鞭炮與燃燒金銀紙。

今日台灣大眾都知道媽祖的生日為農曆三月二十三。但在過去,全台慶祝媽祖誕辰其日期從來沒有一致過。圖為大甲鎮瀾宮媽祖神尊。(劉育辰╱多維新聞)

這項綱要推出後雖統一全台神明的生日日期,但在開銷與活動等方面則效果不彰。尤其是地方政府與執法機關,面對民眾熱情邀請,總是盛情難卻。如1959年台北市大安區舉行5年一度的豬公競賽,又適逢該地神明「保儀大夫」誕辰,為了公平選出最肥的豬公,邀請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啟瑞(1910-1976年)頒獎,因此本該禁止舉行的宗教活動,因市長、市議員參加而能夠順利舉辦。

1970年代政府對民間信仰態度轉變

不過國府禁止廟會的風氣,到了1970年代開始有了改變。自從擔任蔣經國(1910-1988年),於1967年首次蒞臨雲林北港朝天宮後,政府官員便相當踴躍參加廟會活動。因為他們意識到,要獲得民意支持那需要參與宗教活動,直到今日台灣每逢大選前夕,總是能看到各黨候選人勤跑宮廟爭取選票,而寺廟則通過媒體、官員與民意代表的營銷下,擴展其宗教影響力。

另外,政府隨着經濟建設開始重視鄉土民俗,並以此推動地方特色。1981年公布《台灣省加強鼓勵寺廟推行中華文化復興工作實施要點》,鼓勵寺廟推行中國傳統文化、定期舉辦法會,並結合文藝團體成為優良文化意義活動。如今日全台知名的基隆「雞籠中元祭」、宜蘭「頭城搶孤」等,皆是當地政府將地方廟會祭典轉型為觀光節慶案例。

基隆「雞籠中元祭」為台灣農曆七月相當知名的民俗活動,屬「台灣十二大節慶」之一。(台灣交通部觀光局)

雖然國府推出許多有助於推動民俗文化活動的相關政策,但自1980年代以來參與廟會活動事務的年輕人仍逐漸減少。這與台灣已轉型成工商社會、農村人口嚴重外移、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有關,像過去主要附屬於廟宇的陣頭,因人力缺乏而有新興的職業化陣頭與轎班,其表演也越趨向藝術化、藝團化。

誕生於農業社會的傳統民間信仰,儘管不斷加快腳步趕上社會的變化,如繞境活動出現的藝閣,從汽車搭載改為電子花車、播放電音流行樂等,努力讓現代人從五光十色的休閒活動中,再次關注宗教活動。

但每逢全台知名祭典活動舉行,像是新北市三峽清水祖師廟固定於正月初六賽豬公,總會引發傳統民俗與動物保護的爭議,而燒香與空污的傳統與環保論爭,更時常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前年,有諸多爭議的《宗教基本法》審查臨時暫停。在在顯示廟會傳統活動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磨合,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