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虎姑婆在吃弟弟手指」 中國版〈小紅帽〉有多恐怖?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農曆七月,又稱鬼月,相傳這時會有許多孤魂野鬼來到陽間,因此總是流傳許多恐怖的鬼故事。而說到鬼故事,有時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童年聽過的牀邊故事。曾有台灣網友表示,小時候因為「虎姑婆在吃弟弟手指」這段,嚇得好幾天睡不着覺。家喻户曉的民間故事《虎姑婆》(又稱老虎外婆、狼外婆故事),看來是許多民眾的「童年陰影」。

每逢中元節台灣各家超市便會推出相關的優惠活動,其中全聯福利中心將其與妖魔鬼怪結合,為了宣傳還特地為知名妖怪辦社群網站賬號。(Facebook@虎姑婆)

《虎姑婆》流傳到今天有許多衍生改編,相當知名。最近一次是台灣知名連鎖超市於2020年推出中元節宣傳,讓民眾可以在社群網站上和鬼怪「加好友」,其中就有虎姑婆,但各位可知道《虎姑婆》故事最初的樣貌?

目前已知最早的《虎姑婆》文本,學者認為可追溯至唐代時的敦煌古藏文寫卷-《白噶白喜和金波聶基》與《金波聶基兄弟和增格巴姐妹仨》,故事講述小女孩的父母被羅剎吃掉,羅剎反過來裝扮成女孩的父母親要捉她們。

不過有描寫出老虎扮作老婦人的故事,則要到清代文人黃之雋(1668-1748年)的《虎媪傳》才有這類描述。相當特別的是,這則故事的背景不在福建、台灣,而是在安徽!

《虎媪傳》開頭就寫道:「歙(歙縣,在安徽)居萬山中,多虎,其老而牝者,或為人以害人」。在這個文本中,老的母虎會變化成人的樣子去害人,故事中便是假扮成姐弟的外婆。

雖然清代《虎媪傳》的細節上與《虎姑婆》有不同之處,但無論是虎外婆還是虎姑婆,都把弟弟的手指給吃掉了。圖為歐美萬聖節的「女巫手指」造型點心。(Facebook@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姐姐在發現弟弟被吃掉後,冷靜並主動要虎外婆用繩子綁住她的腳。「女曰:『婆以大繩系兒足,有急則曳以歸。』媪諾,遂繩其足,而操其末。女遂起,曳繩走,月下視之,則腸也。急解去,緣樹上避之」。但姐姐發現那是人的腸子後,嚇得趕緊解掉爬到樹上躲避。

在這則故事中虎外婆的結局,是被同類老虎咬死的。「曙,有荷擔過者,女號曰:『救我,有虎!』擔者乃蒙其衣於樹,而載之疾走去。俄而媪率二虎來,指樹上曰:『人也。』二虎折樹,則衣也,以媪為欺己,怒,共咋殺媪而去」。

至於台灣《虎姑婆》最終的下場,是被姐姐拿熱水燙死的,這個版本是來自台灣作家王詩琅(1908-1984年)的改編,於1960年刊登在《新學友》雜誌。為了讓故事貼近台灣的民情,他將《虎媪傳》的背景改成客家農村,姐弟不是在給外婆送棗子的半路上遇到虎外婆,而是姐弟倆獨自待在家時,不聽大人勸告而讓虎姑婆進來家中,故事最後虎姑婆是被姐姐親手殺死的。

《虎姑婆》其故事演變到今日有各種版本,其中一個是姐弟獲得老鼠精送的三個香包,化險為夷。(微博@設計魚先生)

除了安徽、台灣外,中國大陸各地也都流傳着各種野獸、妖精偽裝欺騙孩子並吃掉的故事,比如江蘇、四川、河南、北京、山西等地,則流行「狼外婆」,西南地區則是「熊外婆」,或是「野人外婆」。

而在民俗文學、童話故事的分類上,學者多把《虎姑婆》視為《狼和七隻山羊》、《小紅帽》、《糖果屋》的複合體。因為這幾個故事架構有類似的地方,比如都是由孩童單獨面對喬裝的野獸,且《虎姑婆》結尾與《糖果屋》類似,孩子自己想方法殺死壞人。

無論是《虎姑婆》還是《虎外婆》、《狼外婆》、《熊外婆》,都是要孩童在面對陌生人,或是獨自在家中時能保有警覺性。有趣的是,東西方不約而同皆選擇用童話故事、用略帶恐嚇的方式,讓孩子從恐懼中學會保護自己。也因此,這類帶有「恐怖」色彩的故事,才會成為大眾的「童年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