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盆地考古新發現 110萬年前古人類已具備較高技術水準

撰文:范玉瑩
出版:更新:

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泥河灣盆地近日迎來考古新發現:110萬年前,古人類已具備較高技術水準和認知能力。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中外科學家對泥河灣盆地110萬年前岑家灣遺址的石器技術特徵開展系統研究,最新發現並揭示出歐亞大陸最早的「準備石核技術」,表明岑家灣遺址古人類已經具備較高的技術水準和認知能力,並將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到模式2(阿舍利技術)的時間,比之前華南距今80萬年提早30萬年。

此前,在泥河灣盆地,古人類究竟是具有相對原始的技術模式1(奧杜威技術),長期停滯不前,一直備受學界關注和持續研究。通過對岑家灣拼合組的石器技術分析和高精度3D掃描,研究團隊系統重建了遺址古人類的剝片技術和工具修理策略。結果表明,岑家灣遺址存在「準備石核技術」,其表現形式為生產具有一定標準的最終產品。

針對岑家灣遺址的石器技術特徵,研究團隊認為,岑家灣遺址古人類具備阿舍利人群的認知水準和技術能力。目前,岑家灣遺址是歐亞大陸最早具有「準備石核技術」的遺址,表明具有與阿舍利技術相似技術能力的古人類在110萬年前就生活在中國北方地區,並發展出一套與歐亞大陸西部不同的生存策略和與之適應的技術表現形式。

這項泥河灣盆地乃至東亞舊石器研究的重要突破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歷史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中外科研單位同行共同完成,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