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改編自瑞蒙卡佛作品 舞台劇中看見你我

撰文:黃巧兒
出版:更新: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在成為作家前做過很多基層工作,就算在失業、酗酒、破產中仍一直堅持寫作,其細膩筆觸下那些對生活失去希望的小人物,來自他的人生經驗與觀察。「一張紙劇場」的導演陳煒雄選取了卡佛其中三篇作品,改編成舞台劇,旨在呈現那些美國小人物的故事,仍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上演。好戲即將上演,不如先和導演陳煒雄及演員朱柏謙和陳小茵談談,一起從營營役役的都市生活中察看生活的真貌——說到底,生命並非一場華麗的舞台劇。

卡佛透徹地看穿了世界,生活中的實在與不實在、荒誕與真實之間沒有界線,它們總是同時發生。(一張紙劇場) 

01︰很少人改編卡佛的作品,為何會選擇他?

陳煒雄︰起初有朋友介紹我讀卡佛的作品,我每次看完他的小說,都有一股震撼感。他筆下的角色不是一些特殊人物,而是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普羅大眾,面對生活會感到無奈的小人物。他們陷在難以解決的麻煩瑣事、人際關係難題中,卻不經意流露出生命的柔韌。作為劇場工作者,我相信每次排練都可以讓人深入故事場景;再加上亞洲沒有很多改編自卡佛小說的作品,便萌生搬演的念頭。

導演陳煒雄認為,卡佛的小說最精彩就是覺醒的時刻,而不是渲染「這個世界真美好」、「愛等於一切」的偉大論調。(吳鍾坤攝)

01︰卡佛筆下的人物多是基層,他自己也出身基層,你看麼看卡佛的世界?

陳煒雄︰其實那不是卡佛的世界,而是卡佛看到我們所處的是怎樣的世界。他看到我們如何逃避一些人、情、事,但逃避之後始終還是要面對,因為問題總會浮現。就如我們與父母、夫妻之間的關係,卡佛善於描繪一段關係表面看似正常,但實藏暗湧。同時間,卡佛筆下也生出一種共鳴感,普羅大眾在自己的崗位中掙扎求存,他讓你知道原來世上有人明白和了解自己,即使你只是卑微的存在。這種關懷是一種直接呈現,不會帶著批判,也不是膚淺的鼓勵。

朱柏謙︰卡佛筆下的小說好像一片灰色的霧,你彷彿隱約看見霧中有一些事情在發生。灰色不是一種討好的顏色,但其實灰色下面潛藏了一些色彩——卡佛筆下有一種關懷,外國人稱這種關懷為同理心,中國人稱之為慈悲。但卡佛的小說並不是要帶出大道理,反之,閱畢他的小說會有一種荒謬感,它呈現社會實況的荒誕。

01︰這次演出所改編的三個故事也呈現這種荒謬感嗎?三個故事有甚麼共通點?

陳煒雄︰我很隨意地選了三個故事︰《一件很小、很美的事》、《你是醫生嗎?》、《保鮮》,本來也沒有想它們之間有關聯,但再讀幾遍後就發現,主角都在故事完結時覺醒,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原來我的生活乃是如此」,這種結局彷彿沒有結局,但「發現」就是最震撼和重要的一刻,因為改變可能由這裡開始。故事結局沒有表明主角會選擇如何做,大概是卡佛也想大家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其中一個故事,《一件很小、很美的事》,一位媽媽為兒子訂了生日蛋糕,但兒子卻在生日當天車禍,旋即昏迷不醒。當她與丈夫焦急守候時,早把蛋糕的事情忘得乾淨,然而不知情的麵包師傅不斷地來電催促他們拿蛋糕,又質問他們為何忘記此事,於是被當作是惡意的騷擾者。誤會越積越深,小朋友最終不幸過世,夫婦二人才記起訂蛋糕一事,意識到「騷擾者」的真實身分,於是媽媽拉著丈夫前去烘焙坊,雙方發生了一些衝突。

主演之一的朱柏謙說,因為卡佛簡單直接的陳述已帶來很豐富的聯想,所以舞台處理上也要很小心,不多說也不少說,留下想像空間給觀眾,就如畫一幅畫,完成草稿後,留待觀眾填上顏色。(吳鍾坤攝)

朱柏謙︰那位媽媽將所有情感傾瀉至麵包師傅身上,衝突最後換來的竟是麵包師傅誠懇的道歉。人與人的不能溝通卻又急變為可以溝通,卡佛筆下常常有難以預計的轉捩點,麵包師傅當下承認自己的軟弱,他不明白那對夫婦當時的處境和感受,而這種呈現似乎也同時反映夫婦的感受,兩者從本來的敵對變成互相扣連,「你」和「我」的界線不是那麼清楚。卡佛想表達的不是寬恕與否,他筆下的慰藉也不是從一個美好的結局而來。那位媽媽其實本來不應把情感宣洩在麵包師傅身上,其實她只是逃避,找一個缺口來宣洩。卡佛很瞭解每個人物的心路歷程,而同時他好像在描繪我們每一個人。

陳煒雄︰很多時候我們想藏起一些負面的感覺,例如是「寂寞」、「恐慌」,但當你不再壓抑它而讓它浮面,不知不覺間或能得到解脫。故事中的父母在失去兒子時,才發現生活上很多部分依賴兒子,將生活建立在兒子身上,在意外中倒下的看似是小朋友的身體,但其實支撐不住的是大人的心靈。卡佛的故事撃中我們很多脆弱的地方,但他並不是批判,而是呈現。

01︰卡佛描繪的是美國,跟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有分別嗎?

陳煒雄︰卡佛的小說在六十至八十年代的美國出現,當時正值美國蓬勃發展的時候,要迎上現代化的生活,人人都要賺錢向上爬,但資本世界之下的貧富懸殊越見嚴重,社會基層面對很多生活不同的問題,可是大家為了力爭上游,就更容易忽視身邊不同社群的需要。當時「美國夢」底下的故事,與現今全球化底下城市人的處境,依然相似。放眼香港,不是很多人也投身也奮身賺錢想買樓,而忽略社會中的人和事嗎?

01︰故事中人物的經歷交錯,感受又如此細膩,在舞台上演繹是很大挑戰吧?

陳煒雄︰有人形容卡佛的寫作風格是極簡主義,我們也忠於原著,大部分的台詞都是運用他簡潔的文字。卡佛很少用形容詞,很少鮮明地表現一種情緒,他的表達看似平實,卻很準確。所以在舞台上我們反而希望粗糙地呈現,演員要剋制自己的情緒,只需要最基本的最準確的提示就足夠了,將想像還給觀眾。

朱柏謙︰我們演戲通常有一種指向性,但這次舞台表現的卻是非指向性,因為我們不能流露很多線索。演繹過程真的很累,費盡心力,不能多說一句,又不能少說一句。

01︰劇中印象最深刻的場景和情節是甚麼?

朱柏謙︰我很喜歡卡佛在《保鮮》中所用的意象,他描寫家中的雪櫃壞了,一些雪藏在內的食物也因此融化、壞掉了。雪櫃的作用是將一些會自然壞掉的食物延長保鮮期,我們如此對待食物,也好像對人一樣,我們簽婚書、簽合約為的是保存一些會變壞的事情。卡佛藉生活中的場景和物件,以此比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深化了我們的思考。

陳小茵︰雪櫃冰鮮食物,猶如一個人冰封的內心,雪櫃壞掉,食物開始腐爛,但又好像呈現一個人的心理變化,心變得不再剛硬,軟化了。卡佛的厲害之處是他寫一件事,能引起讀者不同的想像。

主演之一的陳小茵說,她常常背錯其中一句獨白︰「通常我放工返嚟,佢依然喺梳化睇電視,坐低或者瞓低。」卡佛的文字之間的節奏已生出化學作用,她要不斷思考為什麼那個角色會這麼說。(吳鍾坤攝)

01︰這次合作有甚麼是難忘的,以及有什麼得著?

朱柏謙︰我本來很討厭看小說,我覺得生活比小說虛構的世界更真實和精彩。但卡佛的小說短小精幹,結構嚴謹,呈現深刻,我很欣賞他的洞察力,所以認識卡佛是我最大的得著。

陳煒雄︰他做過眾多基層工作,在失業、酗酒、破產中一直堅持創作,然而他的創作不是一腔怨憤,而是平實地說出基層的故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可能有一種心態,希望以一個優雅的世界為終歸,只是高雅地討論社會問題,很難有清醒的目光去看透這個世界,然而卡佛卻相反。

陳小茵︰他好像一個歷史家,把曾經存在的人物記錄下來。卡佛所描寫的人物是我們身邊的人,雖然生活有很多困難,但他們有很大的生命力。當我在車上望著身邊的人,我也會想他們其實就是卡佛筆下的主角。

卡佛的寫作表達直觀,但求真切去感應每個人生命中的不同場景,而沒有加上自己的觀點、批判,因此導演和演員都能代入故事,在排戲過程中有很多共鳴。(吳鍾坤攝)

第十屆華文戲劇節——一張紙劇場《請你安靜點,好嗎?》

(一張紙劇場)

日期︰2016年4月1日至3日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票價︰$180

一張紙劇場於2011年成立,由劇場、視覺藝術、音樂界別的三位藝術工作者組成,致力以簡潔的劇場風格,呈現關注當代人狀況的戲劇作品;也常到訪中、小學及基層社區,舉辦糅合不同藝術元素的藝術教育活動,共享創作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