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西九試運行無人駕駛電動車 是否引進仍待測試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上星期開始,西九文化區引入了法國Nayva的無人駕駛車電動車ARMA,在苗圃公園試行,以每小時9-10公里的速度行駛700米的指定測試路徑。昨日,文化區管理局向外界公布這一項計劃,他們預計試行一個月後會向運輸署提交報告,待運輸署批准後才可讓公眾使用,現階段沒有確切的實行時間表。

西九文化區引入了法國Nayva的無人駕駛車電動車ARMA,在苗圃公園試行,以每小時9-10公里的速度行駛700米的指定測試路徑。(黎家浩攝)

連接園區內與園外的交通接駁

西九文化區總面積佔 40.91公頃的填海土地,臨近多個交通接駁點,現時有機場快線、東涌線九龍站、西隧、東涌線柯士甸站,將來還有高鐵。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Duncan Warren Pescod)表示,文化區的設施M+博物館、自由空間及M+展亭、故宮博物館及戲曲中心等散佈不同的角落,管理局一直思考園區內的交通,曾考慮現代的鐵路系統作交通工具,但不合西九的發展性質,故從上年開始研究引入環保的無人駕駛電動車的計劃,「電動智能無人駕駛車的科技穩定及發展得快,我們開始測試,看看會否適用西九文化區。」柏志高預期車輛能作2至3公里的定點運輸,連接西九主要的場館及各個交通接駁點。

柏志高預期車輛能作2至3公里的定點運輸,連接西九主要的場館及各個交通接駁點。(黎家浩攝)

白色的ARMA耗資二百萬,體積有如二分一架小巴,重四噸,車頭車尾能夠互換而不用掉頭,配有11座位及傷殘人士使用設施。無人駕駛電動車是一項新科技,技術的發展比起其所需配套走得前,世界各地和香港運輸署也沒有完善的政策及法例管制其使用。西九文化區為試行階段的ARMA申請了臨時的特別駕駛執照,但因應現時運輸署的測試規定,為了安全起見,本可以供15個人同時乘搭的ARMA,只能供11個人使用,且當中必須有一位控制員。

ARMA配備激光雷達傳感器、GPS定位儀器及攝錄鏡頭,能夠提供3D視訊及感應周圍環境,並通過行車電腦引導行駛。ARMA落地兩星期,第一星期主要為編程,第二星期至今已測試了上百次,包括定點路線行走、障礙物測試及移動障礙物測試。由於是無人駕駛,全車8個激光雷達傳感器180度環繞車身,有如形成一個盒子式的隱形屏障,保護途人及周圍的動物,避免發生撞到行人、雀仔、蝴蝶的情況,一旦偵測到障礙物,都能自動減慢速度及煞停。

無人駕駛電動車可接載十五名乘客,但根據運輸署安全規定,測試階段只能載十一人。(黎家浩攝)
自動導航因為GPS訊號差而不能自動行駛,需由管理局高級交通及運輸工程師林順杭改為人手操作。(楊文娟攝)

現場測試的穩定度不算理想

根據現場十分鐘的測試效果,ARMA對障礙物十分敏感,如有人擋在它三米半範圍內,使會發出震耳的響號,可是如黃雨及紅雨下,卻會把雨滴當為小動物而不能自動行駛;自動導航因為GPS訊號的接收能力差而不能自動行駛,需要控制員人手操作,倘若行經兩三公里的地點,不穩定度更高;天氣太熱而令冷氣機滴倒汗水,夏天耗電量有機會太高而不能穩定持續使用。「這些測試結果會傳回法國總廠作分析」,管理局高級交通及運輸工程師林順杭指。

現時45輛同類型的車在全球行駛,如歐洲、美國、中東地區、日本及新加坡也有營運,但現階段西九整個計劃的執行度仍屬初階,如未能確定無人駕駛電動車適合在文化化區使用,也無人駕駛電動車對應的相關交通法律仍待審批,這一架ARMA是否孤例仍未能確定。與新加坡的例子不同,新加坡的陸路交通管理局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簽署了一項協議,雙方將合作開發無人駕駛巴士技術,但西九是單方面引入此產品,並沒有相關的技術配套,也沒有政府主動在法例上的支持及支援,成果難以預見。